如何看待“清华数学教授喊停女儿奥数课称题目连我都不会做”?

如何看待“清华数学教授喊停女儿奥数课称题目连我都不会做”

【修订版】奥数并不是数学,所以清华数学教授的反应很正常——奥数就是误人子弟,只不过对于误人子弟,不同的人有完全不同的理解。  先说一个实例吧。红杉资本中国的创始人沈南鹏放弃数学转去耶鲁攻读MBA,他自己回忆起这个选择时,说大多参加奥数班的人也只不过将竞赛当做是一个跳板,获得更好社会地位和更优质社会资源的一个手段。

那么学习到底是目的,还是手段?毫无疑问对大多数人而言,学习就是手段,如果可以不学而获,大概没多少人愿意在学习上花时间。比如各种不学无术的二代,他们之所以不学,不是因为蠢,只不过因为学习对他们的效用太低,作为出生在终点上的他们而言,不当一个文盲何以显示自己是成功者的后代呢?  先放下这个宏大问题不谈。奥数和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奥数本来是给那些,学习(数学)是目的不是手段的孩子,专门准备的道路,是为了寻找大众中那些少见的拥有数学天分和兴趣的孩子。

但国内的奥数班基本完全偏离了这个初衷,为了短时间内获得成绩,急功近利的培养模式,对于真正热爱数学的人,比如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这类人,怒斥奥数班简直太理所当然了,因为一者是利用一者是爱,能比吗?开奥数班的机构,只不过用这东西发财罢了,何尝爱数学。而送孩子去学奥数的父母,何尝在意自己的孩子是否爱数学?只不过一个跳板罢了,事实上国内一些大学,尝试性办过专门的数学才子班,选拔上来的当然都是奥数高手,结果不到半年,不少孩子或者厌学或者想尽办法转到别的专业去了。

  认为学习只是某种手段的人,只要国家有政策,只要各个大学或者私立学校依然认可奥数的选拔性,那么不参加奥数班的基本没希望考赢参加奥数班的。那奥数班就是好来就是好,因为这就是帮你作弊的补习班。通过这种补习,你家的娃可以战胜那些也许更有数学天赋,更热爱数学的同龄人。至于你家娃是不是喜欢数学是不是真有天赋,这些都不重要。

尤其在小学初中阶段,奥数班的拔苗助长效果那真是卓越。这些奥数班上的孩子,平均水平看起来是绝对远远超过历史上任何著名数学家的才华和天赋的。但如果数学家这么容易培养出来,可以当工业产品一样生产,那这个社会不早就实现共产主义了么?  以下,让我们简单谈谈数学和数学家,不是将数学看作实现人生成功的手段,而是那些将数学视作其人生意义的人,看看他们的故事。

  要说数学,不得不提到高斯,高斯如果生在今天的中国从小被父母送到奥数班,还能不能成为伟大的数学家,是个很有趣的问题。也许这样一个一百年未必出一个的数学天才就被奥数班给彻底毁灭了。看看高斯的自述,你大概应该明白为何奥数班会毁灭他,因为他的思维模式就和奥数班那种愚蠢的拔苗助长的拼命灌解题方法,只求得到正确答案的思路格格不入!带来最大欢乐的并不是知识,而是学习的行动;并不是占有,而是达到那里的行动。

当我弄清楚了以及搞完了一个主题以后,我就离它而去,以便再回到黑暗之中—— 高斯  高斯在10岁的时候,才搞定1 2 3 ..... 100 可以看成是 (1 100) (2 99) ..... (50 51)= 50*101=5050,现在奥数班的孩子,可能七八岁就会了。唯一的不同大约在于这法子是高斯自己独立想出来的。

而现在奥数班是直接将这个或类似的解题法直接灌输给学奥数的孩子们。比如我就知道,一些奥数班用梯形法解,将1 2 3 .... 100,转换成一堆长度依次递加的棍子堆在一起,于是就成了一个梯形,而梯形的面积公式【(1 100)*100/2=5050】,就可以挪过来求出这堆数字的和值。当然是很巧妙的解题思路,但不该直接灌给学生。

事实上,连孔老夫子还说过举一反三,才算学习。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仅从教育的角度而言,孔子的这句话,是很值得深思和琢磨的,无论家长还是学校。  那么不妨来比较下,十岁才搞定1+2+3+...++100的高斯,放到如今奥数班的背景中,大概只能随朽木不可雕的朽木了,谁要是说这个学生有数学才华,我想几乎所有奥数班的老师都会笑掉大牙。

不妨看看高斯后来干了什么。16岁的高斯,认为欧式几何并不完美,后来他的学生黎曼搞出了黎曼几何,成为爱因斯坦琢磨自己广义相对论方程的几何基础,没有黎曼几何就没有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17岁的高斯创立最小二乘法,并用它严格证明了正态分布(现在又称高斯分布),应用广泛,几乎渗透入任何需要统计学的领域和学科之中。

 4/5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葫芦娃  真人版  开拍  双龙  争霸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