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的解释就是他也不清楚这消息是真是假,但在接到前线不断发来的投降情报后,他选择了相信这是真的,诸葛亮真的策反了关中不少曹魏官员,而不愿和他们一起跑的姜维,极有可能就是被策反的众人之一。后面姜维来到冀县想入城协助守卫时,也是遭到了冀县守将的拒绝,足见当时有人谋反的消息已经是传遍了关中,而这消息就是诸葛亮传出来的。

诸葛瞻遗言“吾内不除黄皓,外不制姜维”,除黄皓可以理解,不制姜维是何道理?

诸葛瞻遗言“吾内不除黄皓,外不制姜维”,除黄皓可以理解,不制姜维是何道理

诸葛瞻说这个话的时候,是在绵竹决战的时刻,绵竹战败后,刘禅直接投降,蜀汉就此灭亡了。绵竹之战,非常惨烈,成就了诸葛瞻父子的忠义,临死之前留下一些言语是必然的。但诸葛瞻父子当时究竟说了一些什么,是何意思?这些却存有一些异议。诸葛瞻遗言的由来为了求证“吾内不除黄皓,外不制姜维”这句话的出处,豹眼查阅了《三国志》及裴松之注解、《三国演义》等资料,但都没有找到具体的记载。

通过查找宦官黄皓的资料,在《元和郡县志》中找到了相关的记载:瞻在涪而艾已入江油,瞻日:“吾内不除黄皓,外不制姜维,进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而反?”......景耀六年(263年)冬天,魏国征西将军邓艾偷袭阴平(今甘肃文县)成功,从景谷道进攻江油,江油守将马邈不战而降。蜀汉后主刘禅命诸葛瞻带领尚书张遵(张飞之孙)、尚书郎黄崇(黄权之子)、羽林右部督李球(李恢之侄)督军前往抵抗。

到达涪县后,诸葛瞻盘桓不前,尚书郎黄崇多次劝他迅速抢占险要地势,不能让敌军进入平原,但诸葛瞻犹豫不决,最终没有采纳他的意见,黄崇为诸葛瞻的失策而失声痛哭。由于没有受到诸葛瞻大军的阻挡,邓艾长驱直入,蜀军前锋被打败,诸葛瞻退守绵竹。邓艾派遣使者劝诱诸葛瞻投降,说:“你如果愿意投降,我一定上表封你为琅琊王。

”诸葛瞻大怒,斩杀邓艾使者,率军出战。这个过程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有记载,但没有提到诸葛瞻遗言的事。诸葛亮传:六年冬,魏征西将军邓艾伐蜀,自阴平由景谷道旁入。瞻督诸军至涪停住,前锋破,退还,住绵竹。艾遣书诱瞻曰:"若降者必表为琅邪王。"瞻怒,斩艾使。遂战,大败,临陈死,时年三十七。众皆离散,艾长驱至成都。

瞻长子尚,与瞻俱没。《元和郡县志》记载,诸葛瞻在涪城,邓艾占据了江油,诸葛瞻说:“我于内不能除去黄皓,于外不能制衡姜维,进军又不能守护江油,这是我的三大罪过,有何面目返回呢?”这里没有交代,诸葛瞻要返回哪里去?很可能是属下有人建议撤军绵竹,回守成都,以等待姜维等军队援救。诸葛瞻认为自己有三大罪过,没有颜面回到成都。

这事就有意思了哈。不能除掉黄皓,不能制约姜维,这是在出兵对抗邓艾之前的事,与是否回守成都有何干系?既然你接受统兵抵抗邓艾,不去进攻江油,自然有你的理由,何罪之有呢?战而败之,有罪,自己不主动对抗,是个罪责的话,你带兵前来干嘛,你答应带兵干嘛呢?对于诸葛瞻的三大罪过及这个遗言,豹眼就详细的说一下吧。陈寿的《三国志》没有记载遗言一事。

东晋永和三年(347年),史官常璩(《华阳国志》的作者)前往西蜀,向当地长老考证,听说陈寿曾经在诸葛瞻手下任职时受到羞辱,所以把蜀国败亡归恶于“宦官黄皓窃弄机柄”,同时归恶于诸葛瞻的“无能匡娇”。豹眼认为,这有失公允。其一,在别的问题中,豹眼谈到过自己的观点,对于这个《华阳国志》不很确信。因为该志记载了一个故事,就是曹操与关羽关于秦宜禄之妻杜氏的事。

这本是曹操进攻下邳吕布时发生的事,而《华阳国志》却说是曹操与吕布濮阳交战时的事。出现如此低级、明显的错误,这部史书如何取信于人?其二,陈寿的《三国志》并没有记载诸葛瞻遗言之事,看不出陈寿归恶于诸葛瞻的意思,常璩依据什么就相信长老们所言,认为陈寿把蜀汉灭亡归恶于诸葛瞻呢?第三,蜀汉的灭亡,诸葛瞻的确应该承担很大的责任,归恶于他有何不可?难道就是因为受到羞辱,陈寿因此怀怨吗?如果陈寿是这个境界,按照自己的好恶记载历史,他的《三国志》还能与《史记》、《汉书》、《后汉书》一起成为四大信史吗?何况从《三国志》中并看不出有意归恶诸葛瞻的意思。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165  姜维三醒  择偶  标准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