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阳国志》记载:尚叹曰:“父子荷国重恩,不早斩黄皓,以致倾败,用生何为!”乃驰赴魏军而死。诸葛瞻战死以后,其长子诸葛尚说:“我们父子深受国家厚恩,没有及早斩杀黄皓,以至于国家倾败,还留着这个命有啥用呢?”于是,冲向魏军阵中力战而死。诸葛尚没有怪罪姜维,而只是后悔没有处决黄皓,这与其父诸葛瞻的遗言不一致。

作为诸葛瞻父子,是名相诸葛亮之后,慷慨为国赴难,值得尊敬。但也不得不说,诸葛瞻父子实在无能,有愧于其父祖诸葛亮。诸葛瞻自言有三罪,陈寿没有记载,《华阳国志》没有记载,但到了唐朝《元和郡县志》才有了记载。《元和郡县志》的作者是李吉甫,他的资料是从哪里来的呢?之前的史书咋就没有记载呢?诸葛瞻的三大罪过不管《元和郡县志》的资料从何而来,但明确记载是诸葛瞻自己说得。

诸葛瞻承认这三大罪过,也就承认了自己的无能。诸葛亮传:瞻工书画,强识念,蜀人追思亮,咸爱其才敏。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虽非瞻所建倡,百姓皆传相告曰:"葛侯之所为也。"是以美声溢誉,有过其实。诸葛瞻继承了诸葛亮优秀的基因,能工善书画,博闻强记。蜀人因为追思诸葛丞相,爱屋及乌,也就很喜欢诸葛瞻的才思敏捷。每当朝廷有一个善政佳事,虽然不是诸葛瞻的建言倡议,百姓都相互转告说:“这是葛侯之所为啊。

”这个葛侯指得就是诸葛瞻,他继承了诸葛亮的爵位,也就被称作葛侯。但陈寿认为,对诸葛瞻“美声溢誉”,超过了他的能力。这或许是常璩认为陈寿对诸葛瞻有怨恨的依据吧。具体来看一下,诸葛瞻是否“有过其实”吧。年十七,尚公主,拜骑都尉。其明年为羽林中郎将,屡迁射声校尉、侍中、尚书仆射,加军师将军。景耀四年,为行都护卫将军,与辅国大将军南乡侯董厥并平尚书事。

诸葛瞻十七岁就拜为骑都尉,次年为羽林中郎将、屡迁射声校尉、侍中、尚书仆射,加军师将军。景耀四年(261年),行都护卫将军,与辅国大将军南乡侯董厥并平尚书事。诸葛瞻与董厥一起主持朝政,也就是说诸葛瞻已经身居权力核心,具备了足够的权力,但除了有点好事百姓都认为是诸葛瞻干得这一点名声之外,没有记载诸葛瞻有任何具体的政绩,可以说毫无作为。

政绩没有,那就说一下三大罪过吧。诸葛亮在世时,屡屡北伐,而且收下了姜维这个得意弟子悉心培养,以将来继承其继续北伐的军事战略主张。但诸葛亮病逝后,却把政权交给了蒋琬、董允、费祎,这四人并称“蜀汉四相”。蒋琬等人却一改诸葛亮积极北伐的策略,力主防御,不主动进攻曹魏。从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病逝,到延熙十六年(253年)费祎被魏降人郭修刺杀身亡,在长达二十年的时间内,除了曹爽有一次进攻被费祎率军击退之外,蜀汉与曹魏没有大的战争,只有姜维率军出击时的小打小闹,多是无功而返。

这个时期,姜维是力主北伐,继续诸葛亮未竟的事业,但受到蒋琬、董允、费祎的节制,姜维没有多少作为。从诸葛亮把大权交给蒋琬等人而没有交给姜维来看,诸葛亮的遗策还是以防御为主,并不主张继续主动北伐。姜维受到费祎节制,没办法全力北伐延熙十年(247年),姜维升迁为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延熙十二年(249年),蜀汉朝廷使姜维假节,率军出西平,不克而还。

姜维自以为熟知西域风俗,文武双全,总想拉拢羌、胡为蜀汉所用,以便控制陇西。但每当姜维想兴兵前往,却总是遭到费祎节制,姜维所率领的军队不超过万人。纵然是诸葛亮率领数万大军北伐都难以成功,姜维不足万人何以成事?但刘禅还是遵从丞相诸葛亮的遗愿,放手蒋琬、董允、费祎主持军政大事,没有过多的进行干预。在此期间,姜维极力北伐的主张受到很大的限制。

董允之后,由吕乂代董允为尚书令,相当于丞相一职,延熙十四年(251年)吕乂病逝,由陈抵以侍中代替吕乂守尚书令。后主刘禅对于陈抵非常宠信,陈抵与宦官黄皓互为表里,权力重于姜维。此时,刘禅已经把权力收回,自己依赖黄皓及陈抵亲自处理朝政。姜维主持军事,第一次大规模北伐失败。延熙十六年(253年)春,费祎被刺身亡,从此军事大权掌控在姜维手中。

当年夏天,姜维终于可以调动军队实现自己北伐的愿望,亲自率领数万人马出石营,围攻南安。魏国雍州刺史陈泰率军前来救援,陈泰抵达洛门时,姜维却因粮草耗尽而退军。苦苦等待二十多年的姜维,大权在握时,第一次北伐就这样草草收场,可见是多么轻率如儿戏。这次北伐,起码说明了三方面的事:第一,姜维并没有像诸葛亮所吹嘘的那样是如何了得,这与当年的马谡差不到哪里去。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165  姜维三醒  择偶  标准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