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辗转漂泊中结识了汉室皇亲刘备,但由于兄长的离世,赵云又暂时离开了公孙瓒大约七年的时间。后来,在邺城又与刘备相见,从此追随一代枭雄刘备,为蜀汉的建立、巩固及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赵云跟随刘备出生入死、南征北战了将近30年, 参加了博望坡战役、长坂坡战役、平定江南的战役,自己也独当一面,指挥过入川之战、汉水之战、箕谷之战,都取得了辉煌的战果。

除此而外,赵云还做过地方大员,在领偏将军衔时出任过桂阳太守,还以留营司马的身份镇守过公安,以翊军将军的身份掌控过江州。赵云品格高尚,在平定益州时,他引用霍去病的故事劝谏刘备将田宅归还百姓以抚人心;在关羽、张飞被害之后,力谏刘备以讨伐国贼为重,不要伐吴;他被后世赞为高瞻远瞩、顾全大局的儒将;就我看,他是三国时期的完美人物 。

常山赵子龙于去世三十多年后,在蜀汉景耀四年(261年)被追谥为“顺平侯”,他赢得“常胜将军”的一系列事迹在现代的中国已家喻户晓、妇嬬皆知,成为了古代理想武将的典型。以赵云的素质,是不会以“皇兄”称呼关羽的。在陈寿的《三国志》中从来没有过此事,本人读《三国演义》时间久远,看了问答题,又特意去翻一遍,依然没发现!《三国志》陈述史实:关二爷后来是蜀汉方面的重要军事将领,曾被汉廷封为汉寿亭侯。

曹操对他的处世为人、能征惯战与武艺高强很是欣赏;刘备对他颇为倚重,在人才济济的三国时期,他属于风云人物。不仅成功卓著、威名远扬,还享受过封侯的荣耀,地位是很高的。而真实的赵子龙在关羽时代是杂牌将军,刘备当他是警卫班长,根本没把他与斩颜值、诛文丑的关羽相提并论。二人的地位与身份有天壤之别,赵云不可能与他称兄道弟,更不可能在关羽面前摧眉折腰;明眼人都知道,这皇兄称呼有巴结、讨好的意思,以赵云的品性,不可能低三下四。

如果刘备称帝的时候,关羽还活着,会给关羽封什么级别的官?

刘备称帝是在关羽北伐失败之后,所以这个假设就是建立在关羽逃出麦城的基础上。这个设定就是刘备集团丟了荆州,但占据着汉中、益州和上庸三郡。那么关羽首先要面临的是丧失国土的处罚,然后才是职位的安排,那么如何先罚后任呢?汉朝对于打了败仗的将军都会惩罚,比如武帝时期的李陵,战败后投降了匈奴,汉武帝听闻他帮匈奴练兵,于是将其夷灭三族,司马迁为他说了几句好话,也被下狱宫刑。

后来汉朝使者到了匈奴,他对匈奴抱怨了一翻,说自己五千步卒横扫匈奴,因无援军才落得败仗,没有什么对不起汉朝的,反而嘲讽汉武帝没有君王的度量。当练兵一事查清是李绪,而不是李陵时,汉武帝也表达了后悔之心,又下令安抚了李陵原来的部众。这说明汉朝对兵败将领的处理上,也并不都是一刀切的处罚,也要调查情况。确实存在明显错误的,则会有罚俸、削爵罢官的处罚,若是重大错误的,则会成立调查组,查明原因后定罪,根据罪名判处仗刑、下狱、流放、处死、灭族等。

关羽丟荆州应当怎么处罚呢?这得看看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的失误点在哪。我一直认为关羽的战争动机是没问题的,在当时,南北互通大致就分为三条线路:西线就是从关中、汉中到达四川的道路;中线则是从南阳、襄阳到达荆州的道路;东线是淮河平原大通道,分为两条支线,一是围绕着寿春、合肥,经巢湖至马鞍山附近渡长江,二是从徐州向南,渡淮河至扬州附近,然后再渡长江。

曹魏的战略布防也是在这三大路线上进行的,西线是夏侯渊驻守的关陇战区;中线是曹仁驻守的荆襄战区;东线以夏侯惇为核心,分为扬州的淮南都督、和徐州的淮北都督,总体上可称为扬州战区。 关羽攻打襄樊就是奔着曹仁去的,目的是打通中线的南襄隘道,这个战略意义是针对江东孙氏,而并不是北方的曹魏。这么说可能有些人不理解,换个说法就是孙刘两家谁能多控制一条南北互通线路,谁就能在三足鼎立中脱颖而出,所以双方在荆州的争夺上非常激烈。

这条南襄隘道经过南阳方城(现方城县)境内的一条坦途,向北能够延伸至许昌、洛阳一带,向西可沿秦岭与伏牛山之间的谷地直通关中。所以关羽若是拿下了襄樊地区,就可以直接与汉中形成策应,隆中对的北伐策略就成功了一半。这可以使刘备集团拥有两条进军关中的线路,一是上述的西线,二就是由南襄走廊进入陕西。这两条路线组成的钳形攻势远比诸葛亮后期六出祁山容易得多。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关羽  蜀国  脱颖而出  职位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