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麻将稳赢不输的人靠的是学识和技术吗?人分三六九等,有的人对文字、图像很敏感,有些人对电话号码和数字过目不忘,那些自认为学历很高,对微积分、概率论等学科满腹经纶,用数学理论和概率论来分析牌情局面的人,在麻将场上也许不如一个只认识筒、条、万的文盲,因为科学的计算公式和结果是唯一的,而麻将牌组合后的结果千变万化,大家显然都有自己的个性和思路,当三个人都认为的概率占90%以上的时候,恰恰那个10%的概率先到一步,此时你若选择这个小概率自然就是赢家了,我常常对弟妹讲,你打的牌我看不懂,弟妹哈哈一笑,说:这就对了,没小学以下的文化水平,是看不懂我怎么出牌的。

如何评价ARL44坦克?

如何评价ARL44坦克

ARL-44是一款法国重型坦克,其研制工作在二战即将结束时才开始。1949年,第一辆ARL44走下生产线,直至1951年停产时才生产了60辆。1953年,即该车开始生产的仅仅4年后,所有ARL-44重型坦克在法国部队的一片怨声中匆匆退出了现役,其中的绝大部分被拆毁或是作为靶车被击毁。至今,仅有两辆完好的该型坦克存世。

一辆保存在法国索穆尔(Saumur)的装甲博物馆中,另一辆则作为法军传统部队501-503装甲团的纪念碑摆放在法国城市大穆尔默隆(Mourmelon-le-Grand)。上图是作为501-503装甲团纪念碑的那辆ARL-44。一款坦克,为何在战争末期才匆匆开始研制,又为何在开始生产两年后停产、四年后便全部退役?借着ARL-44的故事,这篇文章,我们不妨浅谈一下二战前到二战后,关于坦克设计理念和作战理念的那些事。

一战坦克初亮相:堑壕战突破神器↑1916年,坦克的横空出世打破了交战双方在堑壕战中的僵局。即便是一战时只有6-30mm薄装甲的第一代坦克,也能有效地防御从四面八方打来的步枪和机枪子弹。虽然这些披着装甲、装备机枪和火炮的超载拖拉机在遭遇敌方火炮的直接命中时也往往会被直接摧毁,但也至少比士兵的血肉之躯结实多了。

↑所以在一战坦克诞生之初时,坦克实际上是用于在堑壕战中突破敌方阵地用的突破兵器。为了更好地压制敌方阵地上可能出现的步兵、机枪、野战炮,这一时期的坦克往往没有炮塔,而是在车体前向安装火炮,在侧面安装机枪。如图中的一战法军“施耐德”突击坦克,在车体正面装有一门75mm野战炮,在车体两侧各装有一挺8mm机枪。

↑在机动性方面,这些早期的堑壕突破坦克只是用来给步兵开路的,自然不需要跑得很快。而在越壕越障方面,只需要车体足够长,能够跨过当时战场上四处可见的弹坑和堑壕即可。如图中一战法军的“圣沙蒙”突击坦克,车长达8.83米,足以跨过当时的大部分步兵壕沟,甚至是专门的反坦克堑壕。而且值得留意的是,无论是“圣沙蒙”还是“施耐德”,都采用了铆接结构的装甲以及缓冲性能最差的刚性悬挂,这也是大部分用于堑壕战的一战坦克的共同特征。

二战前关于坦克去向的讨论和探索:从堑壕战向机动战的艰难转型在一战后,各大国关于坦克这一新兴兵器的最佳使用方法,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这种关于未来作战理念的意见分歧甚至还一度在1920年代初的英国、法国陆军中,导致了保守派军官和少壮派军官势不两立的局面。↑保守派的意见认为,未来的战争仍然会延续一战的模式,即双方以堑壕和坚固永备工事为依托,长期拉锯。

在这样的作战体系中,坦克就应该编入步兵部队,充当为步兵打头阵、突破敌方阵地的“突破手”。(根据英国人的分类方法,这种坦克被称为“步兵坦克”,而那些更轻、机动性更佳的坦克被称为“骑兵坦克”。)那么,未来的坦克应当需要更硬的装甲、更强的火力,以应对敌方在阵地上布置的更先进的反坦克火力。而在机动性方面,未来的坦克能开到10km/h左右就足够了——毕竟在他们眼里,坦克应该被融入传统的步兵作战模式,其行驶速度能够跟上步兵的步伐就可以了。

↑早在一战尚未结束的1917年,法国人就研发出了FT-17轻型坦克(正是它定义了现代坦克的基本结构和布局)。它与此前我们提到的那些形如大铁盒的突击坦克不同,它装有一个可以360°全向旋转的炮塔,在当时来说相当出众的机动能力更是让它不再是伴随步兵作战的突破兵器,而是成为了一款可以独当一面的机动兵器。↑而一些少壮派的军官正是看到了坦克作为机动兵器使用的大好前景:未来的坦克不应仅仅是步兵部队的防御之盾,更拥有在宏观战略上作为进攻之矛的潜力。

 1/3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造梦  西游  四头  头虫  悟空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