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希望下一代坦克能具备更好的机动能力,并且脱离步兵部队,被集中编入独立的专门装甲兵部队,而后在作战中被集中投入使用。一辆坦克并不是无坚不摧的,也不是坚不可摧的。但当数十辆甚至上百辆坦克有组织地集中在宽度只有一两公里的战线上进行突破,那么这股钢铁洪流就是势不可挡的。↑而且在战略层面上,如果敌方有限的防御力量被均匀分布在防线上,那么拥有坦克的一方便可以集中大量坦克,抓住对方防御的弱点进行突破。

如果防守方将大量防御力量重点集中于战线上的一点,坦克部队又可以绕道而行、避其锋芒,留下无人光顾的主要防线。换言之,将坦克作为机动兵器使用的一方,进可攻退可守,就能够掌握陆地战场的主动权。↑1939年5月的诺门罕战役、9月的闪击波兰,乃至此后的整个二战欧洲战场,都验证了这些少壮派军官的理论。装甲大兵团的包抄、迂回、穿插、反包围,成为了二战欧陆战场的主旋律,战争再也不是敌我双方对峙的拉锯战,而成为了灵活至上、机动至上的大混战。

自然而然,那些为堑壕战设计的缓慢、笨重的兵器,都纷纷被丢到了历史的垃圾堆里。二战前的法国坦克↑但非常不幸,在二战前的法国陆军,保守派占绝对优势。在1919年,FCM-2C重型坦克进入法军服役,它重达70吨,长达10.27米,需要多达12名成员操作,越野最大速度却只有8km/h,很多时候甚至还跟不上步兵。

在堑壕战中,它堪称绝佳的突破兵器。但在即将到来的机动战中,它就是一个皮薄馅大、移动缓慢的活靶子。↑而且直至二战前,法国的夏尔B1重型坦克、索玛S35中型坦克,也遵循着堑壕突破坦克高防护、低机动的设计原则。更为致命的是,所有的法军坦克都被分散在各个步兵部队中,一旦战争爆发,他们也很难在短时间内被集中使用投入防御作战,只得孤掌难鸣。

↑因此当德国集中编制的装甲部队绕过法国人引以为豪的马奇诺防线,由阿登森林绕过突袭比利时和法国时,法国人拥有总共超过4000辆坦克,甚至比德国还要多。但当两军坦克交战时,法国坦克却又往往分散配置在各个步兵部队中,从而在坦克战中陷入绝对的数量劣势,进而被各个击破。这也是法军面对德军装甲闪击战时,难以迅速组织防御力量、进而整体溃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ARL-44的研发工作和服役情况1944年8月,巴黎解放,新政府也开始重新谋求法国的世界大国地位。很快,在1944年10月9日,当时的法国战争部下令开始一款“过渡型”坦克的设计工作,即便不能投入战争,至少也要给新上台的政府充充门面、长长威风。随后,这个坦克计划就被命名为ARL-44。然而正如前文所写的那样,这时的法国政府也非常清楚,自己在战前的坦克设计理念和技术储备早已落伍。

因此在11月25日,战争部对这个寄托着法国复兴梦的坦克设计计划做出了调整:既然制造轻型和中型坦克的经验已经落伍,这个坦克项目的象征意义也大于实际作战意义,那我们就造一款高大威猛的重型坦克吧!↑怎么让坦克设计又快又好?照搬现成的就可以了!ARL-44完全照搬了1920年代设计的夏尔B1重型坦克的悬挂系统,装上了在1940年代已经非常落伍的过顶式履带。

而且,所有60辆ARL-44采用的都是缴获的德国迈巴赫HL230型600马力发动机。HL230装在45吨的德军豹式坦克上能飚出47km/h的公路时速,但拿来驱动50吨的ARL-44,外加上ARL-44极烂的悬挂系统,最多也只能跑到30km/h。而且,ARL-44过顶式履带 螺旋弹簧的悬挂设计,会导致车体在进行越野机动时极其颠簸,不仅影响车辆的机动能力,更加让ARL-44难以在行进间进行射击。

图中是保存在索穆尔装甲博物馆的那辆ARL-44,可见其硕大的前主动轮和过顶式履带。↑在火力方面,ARL-44同样是一个十足的拼凑货色。最初的ARL-44原型车采用过美制M4A3E8坦克上的长身管76mm火炮,后来又采用了本国海军的1926年式90mm高射炮。在海军90mm炮的基础上加长身管并安装炮口制退器,便是最终安装在ARL-44量产型上的DCA45型90mm坦克炮。

图为ARL-44的第一辆原型车,摄于1946年下半年,此时它装备的是未经改装的海军90mm高射炮。↑值得一提的是,这款海军90mm炮的性能还算是可圈可点。海军版本的90mm炮能把9.51kg重的高爆弹头打出850m/s的初速。而加长身管后的坦克炮版本,更是能把8.3kg重的穿甲弹丸打出高达1000m/s的初速。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造梦  西游  四头  头虫  悟空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