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是技术性兵种,你获得这些待遇是很正常的事情!总之,弓箭手他的作战以及功劳的分配绝对不是普通的那种分配方法,当然也存在一种情况,也就是弓箭手消极怠工,这种情况也会有,但是通常来讲都会有同行进行监督,甚至有督战队,你如果说消极怠工的话,那你同行或者东都战队可以直接举报,甚至于直接把你。就地正法不是说啦,你直接出去砍,而是把你就地打个几十大板!。

古代军功各种封号,具体代表都有谁,为什么后来就没有这个封号了?

后来怎么没有军功封号?你没听过《十五的月亮》,这首歌吗?歌词里就有反应啊 “军功章啊,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看清楚了:军功章,不就是军功的封号吗?现在的一等功、二等功、三等功,不是军功吗?独立自由勋章:授予抗日战争时期的军队作战有功人员解放勋章:解放战争时期,参加革命战争有功而无重大过失的人员八一勋章:授予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中建立卓越功勋的军队人员八一勋章是军队最高荣誉勋章,每五年颁发一次。

最近一次颁发在2017年,不看新闻的吗?所以,最后一问不成立。军功封号不仅一直有,而且很重视。前面的问题“古代军功各种封号”。这也值得商榷。军功封号不准确。古代的封号一般是指贵族封地的名号,和有没有军功关系不大。所以,既可以将“古代军功封号”理解成以军功封赏的爵位、荣誉称号,也可以将其理解成军衔称号。

军功爵位制度如果是前者,那基本上是侯爵。至于爵位名号,历代变迁,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秦汉、隋唐至明、清朝 第一阶段爵位分为两种,一是军功爵位,一是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先秦时期,本来只有贵族有爵位。但秦国商鞅变法,出现了二十级军功爵位。普通将士只要上阵杀敌,立功就能得到爵位。并且通过功劳的大小,分为二十个军功的等级。

汉随秦制,基本延续这样的军功等级制度。不过略有改变。西汉开国的功臣将军们,有十八功侯。汉代的军功顶级是封侯。到汉武帝时期,卫青的长平侯,霍去病的冠军侯,都是靠军功获得。名言“李广难封”,所要封的也是指军功侯爵。到了东汉,最著名的是云台二十八将,也都是侯爵。侯爵就是最高的军功称号了。大体上是在开国期间出现。

国家稳定之后,战争少了,也就没有多少新的军功侯爵出现了。第二阶段 隋唐时期的军功,出现了另一种封号——勋位。这源自西魏时期的柱国将军。最初是有实权的,但之后逐渐演变成军功荣誉称号和相对应的待遇。到了唐代逐渐定型,分为十二阶。每晋升一阶称为一转。军功十二转,便是顶级的上柱国勋位。有品级无实职。 唐朝以后,历代相沿袭,基本上按照这个框架来。

有时名称不同,有时又有增减。元朝又增设了文官的勋衔。勋官有品级,有待遇,但无实权。与爵位唯一不同之处在于,勋官不能世袭。尽管有些战功的人,也可以得到爵位,但是毕竟只有勋官才是真正的战功的体现。所以,自隋唐之下,官员可以同时拥有三种品级或职称:实职、爵位、勋衔。例如,上柱国(勋位)鄂国公(爵位)兵部尚书(实职)尉迟敬德。

第三阶段清乾隆十六年,又废除了勋官制,与爵位再次合并。虽然是以军功作为评定标准,但这种新的爵位可以世袭。又类似秦汉时期的军功侯爵。并且将女真官爵名称,改变为汉语名称,形成定制,称为有别于宗室爵位体系的世爵制度。军衔称号如果理解成军衔称号,基本上也是从汉代说起。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起初,也是军衔称号与实职统一之后,变为军衔称号及实职保留,但临时授予相关人员充任。

等到作战任务完成,再收回这个称号。包括征伐将军(临时征战领兵的将军)、中朝将军(禁军统领、军事顾问、皇帝的军事参谋)最后,彻底将军衔称号与实际职务脱离,成为纯粹的称号。称为大将军、上将军的,都是全军的最高统帅。骠骑将军(骑兵部队)最早是霍去病的职位。 车骑将军(战车部队)卫将军(警卫部队)这是最高阶的将军称号,其下还有以方位为名称的将军、以攻打某个地点而设置的将军,如攻打贰师城,而设置贰师将军。

防卫辽东,而设置度辽将军。以及祁连将军、破羌将军。有因为作用不同而设置的将军:游击将军、护军将军、步兵将军、强弩将军、轻车将军、伏波将军、楼船将军。有驻防各地的将军:四征、四镇、四安、四平将军。最后就是杂号将军,也没什么目的和作用,只是取个好听的名字,如建威将军、奋威将军。不过杂号将军也不是不好,比如破虏将军。

古代将军一般都不会带头冲锋或者斗将,为什么将军的武力值还这么重要?

这个问题描述得不对,古代将军也会带头冲锋的,武力值当然重要。当然不是每一位主将都带头冲锋,这看是什么样的战役,什么等级的将军。军功爵制度一直被沿袭自从秦国实行了军功爵制度,战斗力直线飙升。后代王朝也基本沿袭,杀敌立功,就该给赏赐,给升迁。这当然需要武力值高了,要不然怎么立功?很多将军,尤其是中下层的将军,都是靠战功一点一点升上去的,他们也是要带领士兵在前线作战的。

西汉武帝时期,很多将军就是靠打匈奴的战功封侯的。明朝时期因为倭寇侵扰,还专门制定了针对抵御倭寇的赏赐制度,斩杀一名倭寇赏银30两,在这样的激励下,即使是将军也会勇猛作战。将军要在前线督战将军不是都在大帐里待着,要时刻关注战场局势,要在前线亲自督战,要不士兵也不会卖力,他们需要将军亲临前线,鼓舞他们。就说李如松,以他的等级,在后面指挥也可以,让下面的将军去督战就行。

但是在收复平壤之战中,他亲自督战,还斩杀了一名逃跑的士兵。他的坐骑也被击中了,好在没打到他,已经很危险了。李如松换了坐骑继续在前线督战,他做出冲锋状,士兵见状,英勇向前。要是没点武力,谁敢这么干?那不是送死嘛。结果就是明军大胜,收复平壤。大部分将军要在前线督战,不是谁都像诸葛亮那样在后方指挥就行了。有武力能自保这点最重要了,真出了点啥意外,总不能全靠士兵护卫吧,自己总得有点能力吧,至少自己抵挡一下,自保最重要。

总之练武没啥坏处,在战场上是技多不压身。即使是作为帝王的李世民,还敢和尉迟敬德俩人引诱王世充军队追击,弓马娴熟。而赵匡胤本身就是将军出身,还有《太祖长拳》,都可以说是武林高手了。连帝王都有如此武力,对将军们的要求当然更高。另外将军们还要日常训练士兵,自己都不会,如何带兵?只有那种全军主帅才基本不亲自作战,要保证他的安全,除此之外,其他武将或直接战斗,或督战,视情况而定。

 4/4   首页 上一页 2 3 4 下一页

文章TAG:军功  将军  兵到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