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者的品级都是正四品下,从职务上来讲,秦琼是正职,尉迟恭是副职,秦琼更高一点。玄武门之变后,秦琼获封左武卫大将军,尉迟恭获封右武候大将军。这两个官职都是隋唐十六卫大将军之一,从品级上都是正三品,没有差异。正三品也是他们两人生前获得的最高职官品级。此后尉迟恭因为性格粗莽,与同僚不和,放外任,历任各州都督、刺史(都督分正三品和从三品两种,刺史有从三品、正四品上、正四品下三种)。

二、三品官不算小那他们的职官品级为什么都只有三品而没有达到一二品呢?其实三品已经很高了。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同为宰相,只有尚书省长官尚书令是正二品(由于李世民称帝前做过所以此职位不再授予其他官员),另外两省长官门下省侍中和中书省中书令都只是正三品官。而唐朝其他获得相权的大臣会被皇帝授予“同中书门下三品”的职衔,意思就是和中书门下二省的三品长官共同参与政务。

正常情况下,三品官员已经到头。其他的一二品高官基本上是荣誉官职,获得这些职位的往往是皇亲国戚,宗室亲王们(许多宗室亲王获封过正一品太傅、从一品太子太师、从二品大都督等等)。其他的诸如太尉、司徒、司空等职务除了在开国时偶尔授予过长孙无忌等亲贵功臣之外,其他时候往往都是死后追授,不常给活人。解释完了职官,我们再来说说散官。

唐朝除了正一品外每个品级都有对应的散官,从一品、正二品、从二品散官通常都会授予劳苦功高、德高望重的老臣,他们年迈退休后享受一定的待遇,没有固定的职责。尉迟恭在贞观十七年上表请求退休养老。朝廷授予其从一品散官开府仪同三司,不需要再承担职责,仅需要五天上朝一次。这是李世民念及这位劳苦功高的名将,特别加恩。

而秦琼呢,在玄武门之变后一直受伤病困扰,没有机会获得更多的功劳。也没机会活到退休。他在贞观十二年(638年)就去世了,而尉迟恭活到了显庆三年(658年),整整多了二十年。然后说他们死后追授的官职,尉迟恭死后追授司徒、并州都督。唐朝,司徒是正一品,而并州都督品级不明。因为唐朝都督分大都督(从二品)、中都督(正三品)和下都督(从三品)。

大都督都会标明“大都督”名号,如“扬州大都督”,所以尉迟恭肯定不是,这个官职应该是正三品中都督比较合理。秦琼死后追授的官职是徐州都督,应该也是正三品比较合理。尉迟恭追授正一品,因为他原本就已经是从一品开府仪同三司了,并且是当时已经很少的开国元勋,获追封正一品比较合理。而秦琼在李世民登基后一直久病缠身,没能继续建功立业。

所以停留在正三品。那是不是简单的说尉迟恭是一品,秦琼是三品呢?也不是。尉迟恭和秦琼都是一品,因为他们还有爵位。秦琼生前的爵位是翼国公,死后追封胡国公;尉迟恭封爵吴国公,后改封鄂国公。当然国公和国公不完全一样。秦琼的食邑是七百户,尉迟恭比较多,因为他和长孙无忌都是玄武门首功,额外获得封赏,食邑一千三百户。

但无论食邑多少,都是从一品爵位(唐代爵位品级,亲王、公主为正一品;郡王、嗣王、国公为从一品)。尉迟恭高于秦琼,是因为玄武门之变,尉迟恭与长孙无忌等人是第一批身先士卒进入玄武门击杀李建成、李元吉的。而秦琼可能没有直接参与(但根据旧唐书太宗本纪,应该有参与决策),功劳略小。而秦琼长期生病,死的又早,没有机会进一步建功立业。

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偏将军在军中各负责什么?

秦代以前,将军只有七种,大将军、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偏将军、裨将军。其中,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又被合称为四方将军。其他的诸如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四征将军,四镇将军等军职,都是西汉以后才出现的。从这层意义上说,四方将军和偏将军可以说是历史悠久。等到东汉时,正牌将军的职位共分为四级,最高级别的是大将军,位于三公之上;其次是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和卫将军,位于三公之下、九卿之上。

第三等级就是前、后、左、右将军,其地位比九卿略低或持平。第四个级别就是四征、四镇等将军,地位远在九卿之下,但也算是正牌将军。至于其他诸如偏将军、裨将军等,严格意义上来说都只是杂牌将军。接下里,我们就来详细说下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偏将军这五个将军主要负责的职务。前将军: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刚开始主要是负责京师的防卫,类似禁军大统领。

后又作为独挡一面的人物长期屯兵边境。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前将军算得上是地方上军衔最高的武将。至于大将军、骠骑将军、卫将军和车骑将军,虽然军饷要高于前将军,但他们更多时候是在中央任职,所以前将军,其实就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大军区司令,而且所负责的军区,绝对是国家最重要的军区。在三国时期,因为战事不断,所以前将军成为了常设的高级军职,比如蜀汉的上将关羽、重臣李严;曹魏的张辽、满宠、郭淮、文钦;东吴的吕范、朱桓等人都担任过这个职位,而他们也都是各国的高级将领,并长期镇守在边境最重要的军事重镇作防御。

后将军:最早也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虽然也是高级军官,但并不常设,一般只有在战时才设立,并且位于前后左右四方将军的最末尾。它的主要职责,期初是作为防卫京师的一支后援部队,后来演变成在战时作为救援部队使用。在三国时期,蜀汉名将黄忠、姜维;曹魏名将曹洪、文聘;东吴贺齐等人都担任过后将军一职。左将军:春秋战国的军队建制改革,常规部队共分为三军或者六军,左将军一职也就应用而生,其职责主要是掌管左路大军,一般情况下,左路大军也是这三军或六军中最精锐的部队。

等到秦汉以后,左将军就演变成为军队高级武官,主要负责对外征战,不过在当时不属于常置军职。在三国时期,蜀汉的刘备、马超、曹魏名将张郃、于禁等人都担任过左将军一职。右将军:既然有左将军,那自然就有右将军。和左将军一样,右将军的出现也是因为春秋战国的军队建制改革,常规部队共分为三军或者六军,而右将军的主要职责就是掌管右路大军。

后来也演变成为军队高级武官,主要负责对外征战,同样在当时也不属于常置军职。三国名将张飞、徐晃等曾担任过该职务。偏将军:最早设立于春秋时代,一般是大将军的辅佐军职,也就相当于是大将军的助理,主要职责是负责协助大将军处理各种军事,所以相当而言地位要低一些。但因为偏将军是最高统帅大将军的嫡系助手,所以这个职务往往都是君主非常信任的人才能担任,并且它还是一个向上晋升的好职位。

一般情况下,某个将军如果想从杂牌将军升迁为正牌将军,正常情况下都会先担任一段时间的偏将军作为实习和考核,其后才会被提拔为正牌将军。在三国时期,大家比较熟知的名将,比如关羽、张飞、赵云、马超、于禁、张郃、徐晃、周瑜等,都担任过偏将军的职务。后来,从三国后期开始,随着四征将军的地位越来越高,四方将军越来越变得有名无实,渐渐没有人再愿意担任,最后等到西晋时,四征将军就彻底取代掉四方将军的职责,而四方将军也由此被废除。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文章TAG:左吾  大司马  全文  大将军  战国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