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在临终的时候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意思就是说,马谡这个人吹牛有一套,吃喝还行,不能大用,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本来应该让魏延为前锋,但是诸葛亮却让没有实战经验的马谡为前锋,于是有了街亭失守,整个北伐局势岌岌可危。我不相信马谡一点本事都没有,只不过人才都是逐渐成长的,你一下子就把他摆到那么高的位置,他能经受住吗?假如诸葛亮能够悉心栽培,马谡以后未必不会成材。

诸葛亮曾经苦苦劝告刘禅“亲贤臣,远小人”,实际上诸葛亮自己都没能分辨出谁是贤臣,谁是小人。魏延的惨遭杀害的悲剧,其实是诸葛亮用人不当导致的!在挥泪斩了马谡之后,诸葛亮能够重用的人已经不多,除杨仪和费祎之外,就是姜维,诸葛亮本来是打算让姜维作为自己的接班人,但是姜维是策反过来的,资历也比较浅,因此,诸葛亮计划由姜维担任军事上的接班人,其他人当政治上的接班人。

这个安排,其实是有点尴尬的,因为他忽略了魏延的存在,魏延战功赫赫,在当时的蜀汉地位仅次于诸葛亮,但是诸葛亮并不看好魏延。在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过程中,诸葛亮病情加重,于是打算安排后事,在最后一次秘密会议上,诸葛亮召集了除魏延之外所有将领,并且确定退军策略,即大部队撤走,魏延由前锋变成断后,并且还决议,假如魏延不从命,可以不再管他。

问题就出在这里,诸葛亮作为一号人物,在临时的时候,没有和二号人物魏延商量,当时魏延认为即使是诸葛亮死了,北伐也可以继续,尤其不能让魏延容忍的事情是,诸葛亮竟然把军队交给杨仪来指挥,让三号或者是四号人物来指挥二号,敢问哪个二号能够容忍?这就是诸葛亮的临终安排。结果为了争夺军事主导权,魏延与杨仪大打出手,最终打败了魏延。

魏延溃逃后,被马岱所斩首,随后,夷灭了魏延三族。杨仪在斩杀魏延后,却发现诸葛亮的指定的接班人是蒋琬,杨仪甚至抱怨,当初我要是投靠曹魏,待遇一定比现在好。结果费祎就上报朝廷,杨仪因此被迫自杀。马岱斩魏延这个典故,被广为流传,堪比锦囊妙计,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展现的淋漓尽致,在我看来,这简直就是高级黑啊,你看看你留下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班子。

围点打援是什么战术?如何破解?

围点打援是什么战术如何破解

我是Fresh小鑫,一个认真的问答达人,你这么好看还关注我,贼有眼光~以下长文预警!围点打援,顾名思义,就是包围一部分敌人并造成要一举歼灭的假象,而同时部署优势兵力打击前来增援的敌人。而醉翁之意通常不在“围点”,在于“打援”。“围点”不是为了歼灭,而是为了打得敌人“呼朋引伴”;“打援”不是为了牵制,而是为了歼灭或重创。

不管是军事还是游戏,这种战术都应用极广。这种战术往往应用在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能应用此战术的攻击方,有围点的持续攻击能力,并能造成攻溃的情势,才能保证被围的敌人持续呼叫支援;还要能集中足够的精锐力量歼灭前来支援的大股敌军。这种战术的弱点也很明显,要是敌我力量估计不足,围点方和阻击方的任何一方失利,都可能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说到围点打援,可能有人会想到影视剧《亮剑》里的“平安县城围攻战”。李云龙因为老巢被抄、老婆被抓,大举进攻山本特种队所在的平安县城。本来李云龙的目的只是打下平安县城救老婆,但没想到打响之后各方纷纷积极响应,打得鬼子援军溃不成军,最后打成了个大胜仗。其实把“平安县城围攻战”当做“围点打援”的案例并不典型,毕竟是影视作品,很多地方还经不起推敲。

比如李云龙打这场仗完全是出于私人恩怨,未经上级批准,缺少重武器、擅于游击的八路军主动围攻装备精良的城市,付出的伤亡代价必定是极大的,能不能打的人家叫支援都成问题。唯一的解释是因为当时是战争后期,鬼子在太平洋战场消耗了大量兵力,无暇顾及中国战场,而我方的革命力量则蓬勃发展,因此李云龙一方占了绝对优势。现代战争中“围点打援”的最著名案例是“黑鹰坠落”。

由于对形势错误的估计,实行抓捕行动的美军在行动中被火箭榴弹(RPG)打下两架黑鹰直升机,本着“不丢下任何人”的理念,幸存者和前去收尸的增援部队被倾城出动的索马里武装围住寸步难行。没有坦克装甲车和空中炮艇的掩护,由悍马和运兵卡车组成的车队只能先回基地再回来救人,然后伤员不断增加,不断需要更多增员,于是美军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海洋中。

 2/6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队列  时要  军训  兵法  三国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