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光是当皇帝要改名,有时候根本不需要当上皇帝、当上皇太子就要提前改名了。而皇帝即位时改名的做法,主要是出于对皇帝名字避讳问题的考虑。皇帝登基时没有改名,因此对这六个字民间需要避讳,名字中有和皇帝一样用字的都要改掉。其实,宋朝的皇帝经常改名,主要就是为了他人避讳方便。

皇帝的庙号是怎么命名的?

皇帝的庙号是怎么命名的

庙号,是中华文化圈内,对于君主在死后的一生功业评定标准,起源于商代。大部分人以为第一个拥有庙号的帝王是商王汤(太祖),其实汤只是第一个在位获得庙号的帝王。在商尚未代夏之时的商部落首领“亥”(王亥),后世被商王追尊为“高祖”,称为“高祖亥”,这才是一个个获得庙号的“君主”。庙号,在很长时期内,授予先代帝王都是很严格、很慎重的。

除非是创立国家、或者对国家立有大功,值得后世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帝),才会特别追上庙号,按照‘祖有功宗有德’的标准,永远于太庙中单独立庙祭祀。而其余先王,在立庙数代之后(一般是七至九代),太庙中先王(帝)庙达到一个最高数量,就要毁去他的单独庙,在太庙内另外合并祭祀。这一规制称之为“祧”,“其考虑的是:诸先王庙都留下,会导致太庙内诸家王庙越来越多,后世子孙祭祀,繁琐不说,礼制上也不严肃。

所以最初的庙号制度就事先预设了太庙单独立庙帝王的数量,以便于后世祭祀。上的困难。庙号最初于商代创立时,只有四种:创基立业曰“太”(太祖汤、太宗太甲)、功高者曰“高”(高祖王亥、高宗武丁)、世代祭祀曰“世”(世祖盘庚、世宗祖甲)、中兴者曰“中”(中宗太戊,一说祖乙)。整个商代十七代三十位商王,包括追尊的,也只有七人获得庙号,商太庙内规制严整、肃穆有序,实为后世王朝庙号制度楷模。

周武王灭商后,没有延用商的庙号制度,而是以“谥号”代替。所以周天子只有有谥号而无庙号。始皇帝灭六国一统华夏,建立秦朝。在帝王死后称谓上,始皇帝因庙号、谥号都有“子议父、臣议君”之嫌,所以一同废止,所以自周到秦,庙号制度废止近千年。汉高帝刘邦于秦末乱世崛起,最终击败霸王,建立大汉。在建立汉朝制度时,重新设立“庙号”、“谥号”制度,因本篇不涉及“谥号”的探讨,所以从略。

主要论述“庙号”。刘邦死后,嗣皇帝刘盈及群臣根据“祖有功、宗有德”的评定制度,给刘邦上庙号“太祖”(后世所传,刘邦的“汉高祖”称谓,其实是司马迁史记一家之言。不过因为史记影响太大,所以后世刘邦的庙号几乎被“高祖”代替。实际上,刘邦的庙号是太祖)。刘邦作为大汉的创立者,“太祖”庙号实至名归。之后,惠帝刘盈因母族原因,且身后继嗣者都被清除,所以只有“孝惠”的谥号,而没有庙号。

继立的孝文帝刘恒,被上庙号“太宗”,根据他生前的功业,和恢复汉室稳定、社会发展的贡献,太宗庙号,也是恰如起份的。之后,孝武帝刘彻的“世宗”、孝宣帝刘询的“中宗”、乃至孝元帝刘奭的“高宗”、孝成帝刘鹜的“统宗”、孝平帝刘衎的“元宗”,都是依据的“祖宗功德”制度来授予的。当然,有无功德,后世自有公论,所以,刘奭、刘鹜、刘衎的庙号,在光武帝刘秀中兴汉室后,均被废除。

整个西汉,有庙号的皇帝只有太祖刘邦、太宗刘恒、世宗刘彻、中宗刘询四人。东汉,光武帝刘秀授庙号“世祖”、孝明帝刘庄“显宗”、孝章帝刘炟“肃宗”,另外,孝安帝刘祜的“恭宗”、孝顺帝刘保的“敬宗”、孝桓帝刘志的“威宗”,统统在董卓当权时被废除。之后曹操掌控汉室后,也没有恢复,想必也觉得董卓废除得对。两汉四百年,正式非正式皇帝二十九人,最终获得庙号的也只有区区七人。

汉朝庙号制度严格遵循商朝,严肃规整、礼仪有度,确实是后世王朝榜样。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庙号制度开始泛滥,“降及曹氏,祖名多滥”。除了亡国皇帝、或者政变中下台、被杀的皇帝,几乎人人都有庙号,而且被授予“祖”庙。实在是太不严谨。除了魏晋,其余十六国政权,也有样学样,大量“批发”庙号,其国君主不仅统统有庙号,而且“几无不称祖者”,这就不是严不严谨的事,而是贻笑大方了。

 1/4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改名字  天宝  改名  皇帝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