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这一时期,王朝更迭很快,诸国享国不长,皇帝数量也少,所以太庙里面几乎可以忽略单独立庙过多问题。一般不过四五代人,王朝就灭亡了,太庙也被抄了家,先帝神牌摆放问题也不是问题,或者没有人再考虑这个问题,庙号制度问题没有显现太大难题。至隋唐,尤其是唐之后,因为另一评定称谓“谥号”,变得越来越长,没法在平常使用,所以简洁的庙号就成为之后朝野称呼过世皇帝的主要方法了。

唐二十一帝,除了武则天及唐隆帝李重茂外,其余个个都有庙号,唐太庙内诸先帝神主简直要打架的地步,人满为患。而这也影响到了后世王朝,此后诸王朝,只要不是废黜皇帝,几乎都有庙号,数岁的幼儿都有(宋端宗、元宁宗),甚至末代皇帝也有(元惠宗、明思宗(怀宗)。庙号制度终于发展到了一个泯然众人、甚至有点庸俗的地步。

一般来说,庙号的字选不同于“谥号”,有着很强烈的“盖棺论定”色彩,但也含有褒贬之意:太祖、高祖,肯定是建立国家,肇基之人;太宗,守成有为、发扬光大;世祖、圣祖、成祖,中兴王朝,甚至改弦易辙,相当于重夺天下;世宗,守成明主、功业昭昭、同时也有帝系传承偏移的意思;仁宗、孝宗、睿宗,仁爱孝顺、宽和雍容;圣宗,中兴、有德之主;哲宗、兴宗、成宗、显宗,守成之君、兼有稳定国家;肃宗,有中兴之意,未竟全功;宪宗、宣宗、景宗,承上启下、有功有过;宁宗,少主见、懦弱胆小;德宗,遇乱、无力、勉力维持;英宗,多内讧、朝政紊乱,国家不稳。

高宗,王朝令主、却又由盛转衰;玄宗、真宗、理宗、道宗,为人喜好教法、沉迷其中、玄虚有过;文宗,文弱无能、掌控不力、王朝转衰;武宗,偏好武力、游嘻无度;度宗、定宗、顺宗,过渡君主,少有影响;穆宗、光宗,在位日短、无有作为;惠宗,治国无力,国家倾覆、山河残破;熹宗、宠佞昏庸、不务正业;哀宗、思宗,悲情亡国、无力回天。

等等。也不能一概而全,总之,庙号制度发展到了宋元,已经失去了原有的给先代皇帝评定功德的最初作用,沦为给皇帝身后上尊号的“平庸、奉承”的形象工程,与“谥号”一样,远远没有了最初的意义。自明太祖朱元璋起,明清两代皇帝开始了“一帝一元”的制度,基本上只拥有一个年号(除明英宗有正统、天顺两个年号,清太宗有天聪、崇德两个年号)。

宋朝皇帝为什么热衷于登基后改姓名?

宋朝皇帝为什么热衷于登基后改姓名

宋朝,宋太祖,赵匡胤,927年3月21日一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武术家,宋朝众多皇帝,史记,皇帝即位,有官员专门结合周易八卦之类,测算一下然后在定年号,皇帝的名讳,是需要避忌的,主要是为了表明自己的志向,某种政治态度吧,还有就是怕和平民有重名,关健比较迷信,简单概括,不周谅解。

大明朝皇帝们取名有什么特点和规律?

皇帝的庙号是怎么命名的

我们仔细观察,真的不难发现明朝皇帝取名的特点和规律,并且这一规律并不出现在其它任何朝代的皇帝上,为明一代所特有。纵观明朝历史,这是一个典型的封建王朝,也是最后一个由汉人建立起来的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同时还是一个拥有276年绵长国祚的王朝。乍看之下它好像和别的大一统王朝没什么区别,但细看之下我们不难发现明朝的皇帝取名有着不同于其它王朝的规律和特点。

从朱元璋的儿子辈开始的朱棣、孙子辈的朱允炆、朱高炽、然后便是朱瞻基、朱祁镇/朱祁钰、朱见深、朱佑樘等等。我们提取这些皇帝名字的最后一个字:棣、炆/炽、基、镇/钰、深、樘、钧、洛、校/检。这样子观察便很明显了。明朝皇帝们的名字都带有一个五行元素为偏旁,并却依据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为原则,一代代传承下去,寓意大明王朝生生不息、万世长存。

宋朝皇帝自宋太宗起都喜欢改名字?为什么

宋朝皇帝为什么热衷于登基后改姓名

不是皇帝喜欢改名字,而是皇帝为了他人避帝讳方便而改掉了自己的名字。以宋太宗赵匡义为例,建隆元年赵匡义为避其胞兄宋太祖赵匡胤的帝讳,把名字改为了光义。可是,光和义这两个字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字,阳光、光辉、义气、仁义……等到赵光义自己当上皇帝之后,他人避帝讳便成了大麻烦,很多东西都得随之改名。所以,赵光义把心一横,索性自己把名字改了、改成了生僻字——炅。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改名字  天宝  改名  皇帝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