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一来,他人只需要避炅这个字就可以了,光和义就不需要再避讳,只有在光义二字同时出现时才需要避讳。其实不光是宋太宗赵光义,汉宣帝刘询等等也干过同样的事情……▲宋太宗赵炅画像避讳之事始于何时已经无考,但是,从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赵政开始,帝讳一直都是要避的。为了避秦始皇赵政的帝讳政,秦王朝的政月被改为了正月;为了避汉高祖刘邦的帝讳邦,汉王朝的相邦被改为了相国;为了避汉武帝刘彻的帝讳彻,汉王朝的彻侯被改为了通侯、列侯……总而言之,从中国有皇帝开始,直到末代溥仪退位,避帝讳之事贯穿始终,从来呢没有改变过!宣统元年,为避溥仪的帝讳,江苏省的仪征县被改为了扬子县,直到民国时期才重新改为了仪征县。

▲秦始皇赵政画像在中国古代,不仅要避皇帝的帝讳,以及长辈的名讳也同样要避讳。举个例子,比如您父亲叫张灯火,那您以后基本上就告别“张灯结彩”“灯火璀璨”这些词语了……只能用其他字来代替“灯火”二字,或者索性改用其他同义词。当然,姓在中国古代是不需要避讳的,包括皇帝的姓氏也是不需要避讳的,但也不排除一些极端的皇帝会要求避皇帝的姓氏。

不过,大多数情况下如果你家在王朝建立之前就姓皇帝的国姓,是不需要避讳的。但在王朝建立之后改姓国姓就不行了,必须由皇帝赐国姓。比如明末的郑成功,他原名郑森,后来被南明的隆武帝赐姓朱并改名成功。此后,郑森一直以朱成功为名,直到清王朝一统天下之后,朱成功才又被全部清王朝改为了郑成功。▲南明时期被赐国姓的朱(郑)成功画像中国古代避帝讳的方式很多,皇帝自己改名是其中一种,主要发生在皇帝的名字中出现太常用的字的情况。

比如清仁宗顒琰和清宣宗旻宁,原名中的永字和绵字太常用,所以这爷儿俩索性把自己名字中的永字和绵字改为了生僻的顒字和旻字。▲清仁宗顒琰画像除此之外,还有他人改字避讳。也就是用到皇帝名字中的字时,用其他字代替。比如唐高祖李渊的儿子卫怀王李玄霸,因为名字中出现了清圣祖名讳中的玄字,所以自康熙元年之后,再版的《新唐书》《旧唐书》等等,全部把李玄霸改为了李元霸。

▲唐·卫怀王李玄霸(剧照)不过,这其中还有讲究。那就是一些皇帝规定,以及的名字只有两个字合在一起用时才需要避讳,分开使用时是不需要的。比如唐太宗李世民,他就曾经这样要求过。所以,唐王朝的开国功臣、英国公李世勣在贞观年间就没有改名依然叫做李世勣。然而,到了唐高宗李治即位之后,皇帝的想法又变了:“我爹的名字你们怎么能用呢?分开也不行!”于是,李世勣只得把名字中的世字抹去、改名为李勣。

▲唐·英国公李(世)勣画像由此可见,其实中国古代避帝讳的规则也是有些随意的,主要看皇帝自己怎么想了。比如清世宗胤禛就比较“大度”,有大臣上书请示,自己的名字中有禛字的同音字,是否需要避讳,清世宗表示:同音不同字,不需要!但明武宗朱厚照就不同,因为自己姓朱,明武宗曾经一度不允许百姓食猪肉。后来因为反对声太大,明武宗不得已只能把猪改为了豕,才允许猪肉再上餐桌……▲清世宗雍正帝胤禛画像除了他人改字避帝讳和皇帝自己主动改名之外,中国古代还有一种避帝讳的方式,那就是缺笔避讳。

什么意思呢?在其他方面用到皇帝名字中的字时,少写一笔。比如清高宗弘曆的堂兄弟、亲兄弟,在乾隆元年之后并没有像他们的父辈那样因为避清世宗的帝讳胤而改为允胤禩辈,依然使用了弘这个字辈。但是,在写自己的名字时,弘的最后一点要缺笔、以区别于弘曆的弘。根据清宫太监孙耀庭回忆,他在入宫之前伺候的是溥仪的叔叔载涛,有一次载涛在写仪字时少了一笔,于是他“斗机灵”、提醒载涛字写错了。

可载涛却说:“没有错,这是必须的。”为什么必须少写一笔?其实就是缺笔避讳。▲“弘”字缺笔避讳——和恭亲王弘昼综上所述,提问者可能是不太了解历史,不知道避帝讳这个事情。其实,宋朝的皇帝经常改名,主要就是为了他人避讳方便。不光是当皇帝要改名,有时候根本不需要当上皇帝、当上皇太子就要提前改名了。比如宋真宗赵恒,就是在被正式册立为皇太子时把名字由赵元侃改为了赵恒……▲宋真宗赵恒画像当然,北宋初年的情况还略微有些特别,比如宋真宗赵恒,他最初叫做赵德昌,与他的两位叔伯哥哥赵德昭、赵德芳字辈相同,宋太宗赵光义的其他好几个儿子也曾经都是德字辈。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改名字  天宝  改名  皇帝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