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赵光义继承皇位数年之后,以“出阁就学”为由,讲几个儿子的名字由德字辈改为了元字辈。原因很奇怪,上学也就改名吗?原来的德字辈又不是乳名……很显然,宋太宗赵光义此举其实就是为了将自己的儿子与侄子相区别!何意?无非为了强调自己已经成为“大宗”,宋太祖赵匡胤的两个儿子已经沦为了“小宗旁支”,不是吗?“大宗”之后自然是要与“小宗旁支”有所区别的!除此之外,北宋时期的皇帝在潜龙邸时期改名,大多都是因为被册立为了皇太子,主要还是为了将来避帝讳方便。

清朝皇帝为何有些即位时改名,而有些不改?

文/搞哥读史清朝的皇帝中,一共有两位在登基即位时改了名。一位是嘉庆皇帝,改“颙琰”为“颙琰”;另一位是道光皇帝,改“绵宁”为“旻宁”。而皇帝即位时改名的做法,主要是出于对皇帝名字避讳问题的考虑。历清朝一朝,在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避讳规则。因此每一个皇帝登基时,是否需要改名,是视当时的情况而定的。一、清朝的前三位皇帝:努尔哈赤、皇太极和福临,都是满文音译为汉文,不存在避讳问题,因此无需改名。

二、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位皇帝,名字分别为玄烨、胤禛和弘历。皇帝登基时没有改名,因此对这六个字民间需要避讳,名字中有和皇帝一样用字的都要改掉。其中雍正皇帝对避讳要求最为严格,下令让自己的亲兄弟全部改名,将名字中的“胤”字改为“允”字,使“胤”字只有雍正本人可以使用。三、乾隆皇帝本身是个喜欢舞文弄墨的人,所以他登基之后,也深感避讳对行文写作上带来的诸多不便。

因为避讳是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乾隆不好直接下令废除,于是想了另外一个办法,即当皇太子登基时,将名字改为生僻字,减少给民间带来的不便。因此乾隆在禅位给嘉庆时,就下旨将嘉庆名字改为“颙琰”。同时对自己的孙辈“绵”字辈,乾隆也有谕旨:“绵字为民生衣被常称,尤难回避。将来继体承绪者,当以绵作旻,则系不经用之字,缺笔亦易等因。

”所以嘉庆和道光两位皇帝登基时改名,都是乾隆所下的命令。四、清朝的皇帝登基时主动改名,避开常用字,是一种德政。但为何在道光之后,清朝皇帝登基又不再改名了呢?其实,并不是后来的皇帝在开历史的倒车,而是因为道光皇帝在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又下了一道谕旨:“以二名不偏讳,将来继体承绪者,上一字仍旧无庸改避,亦无庸缺笔。

观世音因为李世民变成了观音,佛大还是皇帝大?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随缘转发·功德无量!关注我们了解交流中华传统文化!中国净土宗流传开来以后,极乐世界的第二大神观世音菩萨也受到广泛的崇敬,为了满足世俗的需要,观世音菩萨逐渐由“男”变“女”(男儿身的来源,请查看本号的:「中国民间各路神仙」首席菩萨—观世音竟然是男儿身?),成为一位大慈大悲的女菩萨。按照佛经上的说法(法华经普门品,俗称观音经)观世音菩萨有32应身,其中就有一些女身。

观世音菩萨为说法的需要,可以变换性别和身份。以后观世音菩萨不在亦男亦女,而是固定为一女性菩萨。观世音传入中国以后,逐渐被彻底汉化,她的国籍、民族、以至性别,全都按照中国人的意愿脱胎换骨了。观世音甚至被附会为汉家的公主,把她说成是楚庄王(妙庄王)的三女儿妙善。观世音菩萨所居住的普陀山,据说本在印度的海岛上。

估计是距离中国太遥远,信徒们去朝拜很是不容易,于是舍远就近,在中国寻觅了一处道场,这就是浙江舟山的梅芩岛。相传,唐时有一印度僧人在岛上的潮音洞焚烧十指,礼拜观音,洞内忽放异彩,感召观音现身。于是这里被传为观音显圣之地。以后日本僧人从五台山迎奉了一尊观音像回国,途经这里时,突然遇上大风暴,船不能行走,他们认定这是观音菩萨不愿意东去,遂把神像留在岛上,人们便依此建了一座“不肯去观音院”。

唐肃宗李亨,“中国古代换身份证最勤的皇帝”,一生中改了5次名,究竟是为啥?

一、我国自古便有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一说,作为皇帝更是不能随便改姓,而唐肃宗却是一个例外,今天我们就来好好研究一下到底是怎么回事:唐肃宗李亨,初名李嗣升,又名李浚、李玙、李绍。二、五个名字诞生记(一)潜龙勿用——李嗣升。景龙四年(710年)八月,李隆基被册立为太子后与杨氏成婚,不久之后,杨氏怀孕。然而此时由于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关系日益紧张,李隆基担心太平公主以“耽于女色”为借口攻击自己,于是李隆基欲堕掉这个孩子。

但可能慈心所感,还是留下了这个孩子。也就是李嗣升。这不仅仅是潜龙,还差点成为堕龙。(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李浚。开元十五年正月,陕王李嗣升被封为忠王,改名浚, 16岁的他也被迁入十王宅居住。同年五月,李亨领朔方大使、单于大都护。(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开元二十三年,李浚被改名为李玙。

玙是一种美玉,这次改名,没有伴随着他的身份转变,可能是是因(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开元二十三年,李浚被改名为李玙。玙是一种美玉,这次可能是因为此时唐朝繁荣强盛、歌舞升平,李隆基一时兴起改的。(四)或跃在渊,无咎。开元二十六年六月,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因受到武惠妃和宰相李林甫陷害而先后被废被杀。

李林甫极力推荐立武惠妃之子李瑁为太子。哪知武惠妃可能因自己作恶过多,心理承受不住,竟惊惧而死。于是,李玙便被立为了太子,李隆基将其改名为李绍。(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李亨。天宝三年,李绍又被更名李亨,天宝十五年,李亨就用李亨这个名字在灵武登基,改年号至德,是为唐肃宗。本文将李亨的五个名字比附乾卦中的爻辞,虽然没有那么严丝合缝的对应关系,但是也基本上道出了李亨这一生的曲折惊险。

先是低调生存,李隆基为了防止皇子内斗反叛,制定了许多制度来约束皇子,李亨几乎是默默无闻的生存着,他被立为太子就像是捡到的一般,终日提心吊胆,防止皇帝猜忌、提防别有用心之人陷害、又遭逢安史之乱,最终才登上帝位。二、改名缘由事实上,无论民间还是皇家,改姓是个大问题,这关系到正统问题,但改名字不能说司空见惯但也绝不是寥若晨星。

清朝康熙时为避讳玄烨之名,唐玄宗改称唐明皇。后代帝王这改前朝帝王庙号,合理吗?

清朝康熙帝只是为了避讳,擅自将唐玄宗的庙号改为"唐明皇",这种作法肯定是不合理的。岂止只是不合理,而且是有些太霸道了。这种事,也只有古代的帝王,权臣们才能做到,一般人没有这个胆量也肯定是做不到的。从此事笔者不由想起了成语"指鹿为马"的典故。秦二世时,宰相赵高为了纂权,辩别其它大臣们的态度,便牽着一只鹿献给秦二世,说这就是馬。

秦二世不信,便问身边的大臣,一些大臣惧怕赵高的淫威,只能违心地说是马,一些不怕死的忠臣说是鹿,而后来说是鹿的人都被赵高杀了。世上象这种极不合理的事,也只有封建社会的帝王将相们才能做得到。我们老百姓给小孩起名字时,首先都看和长辈们有无冲撞,如果长辈们有用相同字时,小孩則不用这个字。而决不会去更改上辈人的名字。

 4/4   首页 上一页 2 3 4 下一页

文章TAG:改名字  天宝  改名  皇帝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