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卒死事者,皆与蜀兵同共埋藏。艾深自矜伐。谓蜀士大夫曰:"诸君赖遭某,故得有今日耳。如遇吴汉之徒,己殄灭矣。"又曰:"姜维自一时雄儿也,与某相值,故穷耳。"有识者笑之。我不知道所谓有见识的凭什么笑他。邓艾说的是大实话啊。蜀汉和曹魏对抗了四五十年,好不容易被邓艾给灭了,邓艾骄傲一点有什么毛病呢?而且他说的本来就是大实话。

我在头条挣到5块钱,都会高兴的睡不着,走出六亲不认的步伐。邓艾立了大功,彰显一下战功,夸耀一下自己,我觉得还是很正常的。刘邦打下彭城,曹操拿下荆州,刘备得到汉中,他们得到一块小地盘就开始膨胀,忘乎所以了。邓艾灭掉一国,要是不膨胀一下,那不就是圣人了吗?虽白起破强楚,韩信克劲赵,吴汉擒子阳,亚夫灭七国,计功论美,不足比勋也。

其以艾为大尉,增邑二万户,封子二人亭侯,各食邑干户。朝廷对邓艾也是大加封赏,觉得他比白起、韩信、吴汉、周亚夫还牛。只不过这时候邓艾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功高盖主,招致猜忌,还向司马昭提出一些列建议:大举用兵灭蜀后,应当休息,暂缓伐吴。在蜀地搞好后勤和军事,将刘禅封王留在成都,安抚蜀中百姓,让吴国看到刘禅投降的待遇,认清局势,使吴国不战而降。

邓艾本就立了大功,容易招致司马昭的猜忌,这时候又替他把什么事都安排完了,中间又有钟会捣鬼,我估计司马昭是非常不爽的,自然不答应。但是邓艾仍然据理力争,觉得自己做的事都很有道理,虽然专断,但是利于国家。自己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维护国家的利誉。邓艾实际上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所做所为,确实是有利于国家的,就是说话有点嚣张,未必把司马昭放在眼里。

邓艾被杀后,他的后人怎么样了?

邓艾被杀后,他的后人怎么样了

邓艾被杀是很悲催的故事,固然是咎由自取,但也是司马昭的阴谋,但司马炎为了笼络人心,又对邓艾后人做了适当的安置。整个过程就是权力争斗的结果,由此看出政治斗争的残酷性。邓艾是三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他同钟会是灭掉蜀汉的功臣。在钟会与姜维对峙的同时,邓艾出奇兵围困成都,逼迫后主刘禅举城投降,蜀汉灭亡。邓艾立下天大奇功,又掌握重兵在外,对司马昭的政治图谋构成很大威胁,自然招致司马昭的疑忌。

但是邓艾并没有对此有丝毫的防范意识,甚至是本身就可能有更多的想法。邓艾在攻占成都之后,忘乎所以,私自以天子的名义大肆任命官员。他拜刘禅为骠骑将军、蜀汉太子为奉车都尉、诸王驸马都尉;对蜀汉群臣根据其原来的职位,或任命为朝廷官员,或继续担任其原来的职位。同时还任命了益州牧及各郡郡守,而且私自在绵竹修筑高台,宣扬自己的武功。

这一些列行为,不是反叛,又与反叛有何区别,实际上是又一个割据的军阀诞生啦。邓艾取得成功,对于一同出兵的钟会来说,是莫大的耻辱。钟会自然就很不爽啦,感到很没有面子。邓艾的所作所为,正好被具有野心的钟会逮个正着。于是,钟会就诬陷邓艾谋反,司马昭趁机把邓艾父子逮捕下狱。利益熏心的钟会并没有就此作罢,而是在姜维的诱导下就叛乱啦。

钟会叛乱被平定之后,司马昭也派护军田续在绵竹追杀了邓艾父子。邓艾在洛阳的余子也被诛杀,邓艾的妻子和孙子邓朗被发配到西域,给邓艾留下了唯一的血脉。泰始三年,段灼上书为邓艾伸冤,直到泰始九年(273年),晋武帝司马炎才为邓艾恢复名节,召回其孙子邓朗,任命为郎中。后来,又任命邓朗为新都太守,还未上任就在襄阳遇到火灾,邓朗及其母亲、妻子全部被烧死,只有儿子邓瑞理幸免。

三国名将邓艾的死,警示一个什么道理?

邓艾的结局,验证了那句话,就是不作死就不会死。三国时期,阵亡沙场的名将委实不少,有道是“瓦罐不离井上破,将军难免阵前亡”,既然是一名武将,这也是逃脱不了的结局。但纵观整个三国,惟有一个武将之死,让人每每读起,都觉得意难平。当然,这份意难平,并非是说此人死的冤,相反,此人不仅死得不冤,并且还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这个人就是邓艾,那个曾经以奇兵灭蜀,逼迫后主刘禅投降的魏国杰出将领,而他的结局,纯属是自己一手作得好死。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邓艾曾经干过的几件事,一步步将他推进深渊。邓艾出身很低,他之所以能发迹,还是仰仗当年司马懿的提拔,在邓艾还是一个小吏时,司马懿看他工作表现出色,才将他一手提拔起来。按理说,深受司马家知遇之恩的邓艾,理应对司马氏亦步亦趋才对,事实上,在司马懿在世时,甚至是司马师活着的时候,邓艾确实是这样做的。

 2/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扩招  高职  邓艾  安徽省  在线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