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人民群众,为此付出了无数血汗,甚至是生命,值得华夏子孙敬畏。熟知中国历史的毛主席,从大历史角度思考,总结历代王朝兴衰,得出“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的经典论述。而历史上,有些学者把秦始皇修驰道,简单归咎于暴政工程的观点,客说好听点是过于片面狭隘,说难听点是猪油蒙心。任何一个时代,没有伟大的付出,哪里会有灿烂的成绩?华夏子孙,毕竟长于开拓创新,短于偷盗抢劫。

驰道示意图2、扩建长城关于秦始皇修长城,存在几个严重的误解。吐槽最多的是长城征调民工,滥用民力,结果只是个摆设,没有什么屁用,北方狄戎照样侵犯中原地区。历史上的长城,真的有这么多原罪?还是它被人为地曲解?我们不妨来捋一捋。误解一:滥用民力问题根据《史记》记载,始皇三十二年(前215),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取河南地(河套地区与甘肃省黄河以南)。

为了稳固军事成果,在此筑建了34个县城,并把内地问题青年,全部迁到这里来居住。出于加强国防建设的需要,秦始皇派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来看两段既枯燥又生动的史料:《史记·蒙恬传》: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四年,適治狱吏不直者,筑长城及南越地。

为了佐证历史的误解,我只好硬着头皮引用史料。从这两段史料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秦始皇修建长城,施工人员以军队、犯罪分子、民工为主,并不是只有民工。并且要注意到,罪犯人群当中,包括违纪的公务员。也就是说,在大秦,不为老百姓好好服务的公务员,被人举报查实后,直接派来长城工地体验生活。至于历史桥段中的,孟姜女哭长城,纯粹是一个段子,和秦始皇修长城没有半毛钱关系。

明朝学者冯梦龙,在其所著《东周列国志》中作了澄清,孟姜女哭的是战国时期的齐国长城,并不是蒙将军修的万里长城。也不知道是那个奇葩,把这个段子用来调侃长城,污蔑民族英雄秦始皇。综上述说,史书上说修长城是滥用民力的观点,完全站不住脚,纯属喷子行为。误解二:长城无用论秦始皇修筑长城,目地是为秦国构建立体战略防御体系,扩大了秦国战略纵深,属于秦朝重点国防军事工程。

先来看看长城几个流弊的特性:一是,建筑材料多种多样,主要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二是,建筑设计理念,采取“因地形,用制险塞”原则,非常科学;三是,长城并不是一道单独的城墙,还有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烽火台等,是非常完整的军事防御工程;四是,东西跨度上万里,地形勘测技术,蕴藏科学的地理学知识。

整个长城分布线,基本和400毫米等降水线相吻合,把游牧区与农耕区完美隔开。当年大秦帝国修建长城,和现在美国搞导弹防御系统是一个道理。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蒙恬30万大军属于“矛”,而万里长城则属于“盾”,矛盾攻防结合,威慑匈奴,从此不敢南下。如果没有长城,狄戎可以全天候24小时侵扰中原地区,大秦帝国岂不是提前成了中东地区?在历史上,除了汉人政权修缮长城之外,北魏、北齐和金朝等游牧民族,突破长城之后,为了稳固政权,也不断加固修缮长城。

为什么游牧政权也热衷搞基建?道理很简单,他们又不是沙雕,在长年累月“爬”长城的过程中,看到长城巨大的实用的军事价值。说了正面案例,再来讲讲反面案例。最典型的反面案例就是北宋,因为北宋政权无能,一直没能收回燕云十六州,没有长城做屏障,失去了战略纵深,其结果就是被狄夷按在地下反复摩擦,契丹与女真侵扰中原地区,跟我们在家里,从客厅走厨房一样自由。

至于长城在历史上,屡次被狄戎突破的原因,既有管理方面的漏洞,也有技术层面的失误。世界上永远没有挡不住的矛,也没有攻不破的盾。不能因为“盾”能攻得破,就彻底否定“盾”的积极作用。综上述说,长城军事价值很大,扩大战略纵深,有效阻挡了狄戎的侵扰,并非某些公知所说的,没有半点用处。误解三:长城封闭论长城封闭论,这个观点更为弱智。

就像现在很多无良公知,在网络上吐槽毛泽东时代,搞封闭锁国一样白痴。汉人修缮长城,并不是要故步自封,而是农耕文明高度发达的使然,充分说明汉人热爱和平,重视国防战略防御。最少在当时,长城有效震慑了北方匈奴,大大提高了国防安全系数,保证了人民安居乐业。你家盖了个别墅,里面种满了花花草草,为了防备外面野狗野猫自由进入,糟蹋家里花园,于是在别墅外围修建一堵围墙。

 2/7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刺秦  秘史  4366  暗影  刺客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