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说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是崇祯,我们都会叫他崇祯皇帝。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都是年号。那么为什么不叫谥号呢?因为他们的谥号实在是太长了,恨不得把所有好词儿都加进去。比如说明朝万历皇帝朱翊钧的谥号是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而清朝乾隆皇帝的谥号是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

《黄帝内经》成书那么早,怎么知道人体内部器官的?

开国皇帝的号是怎么起的有什么样的说法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学习中医都知道这本书。《内经》大概成书在战国至秦汉时期,东汉至隋唐时期仍继续修订和补充。《内经》之前其实传统医学就一直存在,内经是对之前的传统医学理论和经验进行整体归纳,在众多医学家的共同努力下,撰成了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内经》包括《素问》与《灵枢》两大部分。

一、那时候就有人体解剖了吗?题主说内经中记载的伤肝、伤心、伤肺、伤肾等五脏六腑。的确是一部分经过解剖而来的,但古代的解剖远不如现代医学解剖精细,这个学中医的都要承认。那么题主可能会问,古代人就有人体解剖了吗?答案是肯定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在《灵枢》中原文记载: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

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皆有大数。《灵枢》是《黄帝内经》的一部分,原文就记载了“其死可解剖而视之”。这就是最直接的证据,证明古人已经在进行人体解剖了。而且中国传统医学早期的形成肯定离不开古人的人体解剖。通过尸体解剖,古人不但了解了某些脏器的形态,而且还认织了它们的某些功能。

如通过对整个消化道的解剖观察,古人记载食道与肠道的长度比为1:35(现代解剖为1:37),胃容纳水谷“三斗五升”,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了胃肠道的消化功能及其对机体生命活动的意义。在解剖方法的帮助下,《内经》提出了“心主身之血脉”的见解。另外,通过解剖还发现了肺、脾肝、肾、膀胱、胆、脑、女子胞等脏器及其各自所处的位置、相互连接的情况和与外在器官的联系,如认识到肺主呼吸,外通于喉、鼻等。

纵观世界史来看,中国古人在当时的解剖知识居世界领先地位,这个是毋庸置疑的。所以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很多中医人整体说解剖是“西医”,也就是现代医学。下面回到题主第二个问题,古人们如何得知呢?二、古人们如何得知呢?虽然当时中国古人已经开始解剖,但当时的解剖技术和单纯的解剖认识深度远不及现代。因此古人依靠当时的人体解剖得到的知识,显然远不能解释当时医疗实践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也不可能对更为复杂的生命现象如思维、情绪等作出明确的说明,更不可能将经验上升为指导临床实践的理论。

我们先暂时把古人解剖作为直接观察。由于不能完全解释,古人只得寻找另外的方法,那就是整体观的形成。 由于当时技术和社会知识,古人并没有形成现代医学理论,而是形成了以人体解剖为基础形成的五脏六腑,经络等整体观。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中医理论体系。这种体系的形成不是瓶口捏造的,是古人根据当时解剖和治疗经验形成的一整套理论体系。

三、小结很多人,包括中医人本身都会认为中国传统医学没有解剖,其实不然,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绝对少不了古人的解剖。作为后世学习中医的人,在学习传统医学的同时,一定不要把古人总结的五脏六腑和现代医学的心脏、脾脏、肾脏等完全混为一谈。虽说字是一样的,但是代表的含义是不同的。而且也希望现代中医人不要完全摒弃现代医学。

中国历史上历代帝王让主管写历史的官怎么写,他就怎么写吗?

这一点,凭良心说,有是有,但并不常见。因为在中国古代有一点还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什么笔都可以动,史官的笔是不能动的。中国史官的笔,素来被称之为“铁笔”。从孔子编修《春秋》开始,一字定褒贬的“春秋笔法”更是成了史官们的美谈。历朝历代的史官,都以铮铮铁骨闻名。中国有记载的第一次对史官的屠杀,在春秋时期的崔杼,就因为弑君而逼迫史官改写。

 3/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新装  皇帝  实录  官职  教学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