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族之后,致力兴汉(长沙定王刘发,刘秀乃刘发之后)刘秀是汉高祖刘邦九世孙,汉景帝第六子子长沙定王刘发后裔。汉武帝时期,朝廷推行了一项旨在巩固中央集权的政令,即推恩令,这是在“七国之乱”后为了削弱地方宗室诸侯势力而推行的一项重要政令,这项政令要求由以前的各诸侯所管辖的区域只由其长子继承,改为其长子、次子、三子共同继承。

其目的在于将诸侯国的辖区不断分化,诸侯国被越分越小,势力大大不如过去。推恩令推行后,刘秀的先祖便从列侯开始递降,到了他的父亲刘钦这一辈,早已经褪去了皇族的光环,只能当济阳县县令这样的小官员了。不过,刘秀毕竟是皇族之后,天黄贵胄,身份肯定比其他人要高贵太多,虽家庭式微,其西汉皇族之后的身份却永远都不变,虽然他这一支属于远支旁庶一脉,但这一种身份却给他日后重兴汉朝创造了先天条件。

地皇三年(22年)十月,刘秀与李通从弟李轶等人从宛城起兵,打着“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的旗号,在群雄逐鹿的中原很快成长为一支实力雄厚的队伍。以汉为国号,收拾人心,巩固统治(东汉开国之君,汉世祖光武帝刘秀)刘秀打着“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的旗号起兵反抗新朝,以西汉皇族后裔的身份闪亮登场,很快便引起不少人的注意,而推翻新朝,恢复汉朝,几乎是当时大部分农民起义军一致的选择。

刘秀与他哥哥刘縯为首的南阳宗室子弟起兵的时间比较晚,当时绿林、赤眉等起义军都已经发展的很不错,纷纷拥立了各自的皇帝。刘秀原本奉绿林军拥立的皇帝刘玄为天下之主(更始帝,玄汉政权),而刘玄也是西汉皇族之后,与刘秀同出一脉,都是长沙定王刘发的后代,他还是刘秀的族兄。而另一支农民起义军赤眉军,则拥立了汉高祖第十一世孙,西汉城阳景王刘章之后刘盘子(建世帝)为帝。

刘秀势力大盛后,很快便与更始帝决裂。更始三年(25年)六月,已经是“跨州据土,带甲百万”的刘秀在众将拥戴下,于河北鄗城(今河北邢台柏乡)的千秋亭即皇帝位,建元建武,国号仍为汉,一个新兴的王朝就这样诞生了。而刘秀以“汉”为国号,其意思和目的是很明确的。1:名正言顺刘秀是汉高祖刘邦九世孙,汉景帝第六子长沙定王刘发之后,作为西汉皇族之后,继承大统名正言顺,因此,以“汉”为国号正是对外宣示自己作为西汉皇族后裔登基称帝的合法性。

2:不忘初心当初刘秀起兵,打着“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的旗号,表明自己作为西汉皇室后裔,志在恢复高祖基业,使汉朝统治传之千秋万代。确实这个旗号在当时是高瞻远瞩的,毕竟王莽的统治早已不得人心,而西汉不过数年,人心皆思汉,此时打出这个旗号,对于壮大刘秀的势力有着巨大的作用。而刘秀在“跨州据土,带甲百万”积攒了雄厚实力后顺天应人称帝,不忘初心,以“汉”为国号,兑现了自己当初在起兵时许下的豪言壮语。

3:收拢人心西汉统治天下凡214年,而新朝却只有15年,朝代虽然经历了更迭,但是百姓却在经历了王莽统治的倒行逆施后,反而怀念西汉,这是民心所向。刘秀以“汉”为国号,这是顺应民心,汉朝的影响力深入人心,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刘秀是一个深谋远虑之人,以“汉”为国号,对凝聚人心,实现统一和稳定天下具有非常重要的舆论宣传作用。

总结(东汉疆域)刘秀的成名之战昆阳之战展现出了他卓越的军事能力,而在短短的三年时间便重兴汉朝,更是一个奇迹,都说时势造英雄,但是刘秀的成功却不仅仅是时势,还有他的高瞻远瞩和深谋远虑。刘秀以自己是汉朝皇室后裔而自豪,并将之视为自己将来定鼎天下先天的政治优势。尊奉汉元帝为皇考,以光复汉室为己任,顺应时势,收拢人心,经过长达十二年的统一战争,陆续消灭河北、关东、陇右、西蜀等地的割据势力,结束农民战争、军阀混战与地方割据局面,建立东汉王朝,实现了天下一统。

古代中国占领云南后,为什么没有继续推进占领印度洋出海口和肥沃的恒河平原?

这个问题就是典型的“加点钱买奔驰”首先要明确一点,从云南到印度必须经过先缅甸。我们先假设一下,假设古代在占领云南之后,又接着占领了印度,那占领印度之后我们是不是又得继续占领伊朗,占领伊朗之后我们是不是还要一鼓作气拿下土耳其?很显然,上面这个假设是不成立的,否则现在整个世界早就全归我们了。(云南到印度要经过缅北地区)公元前109年,西汉元封二年,汉武帝开西南夷,汉军进兵云南,滇国国王投降,云南正式并入中国版图。

两汉时期都在云南设立郡县,将云南划归益州管辖。(汉朝地图)不过在占领云南之后,汉军并没有继续南进,而是止步于此。虽然在那个年代,东南亚地区还没有出现国家,但是汉朝人对于这片一望无际的热带雨林真的没啥兴趣,因为当时的东南亚没有任何价值。可能有人会提出建议,让政府移民一些汉人去开垦土地,种粮食。这个建议虽然不错,但在当时是不切实际的。

因为汉朝不缺地,缺人。对于一个农耕文明国家而言,人口是最宝贵的资源,在汉代小规模移民还可行,大规模移民边疆是不可行的。西晋灭亡之后,北方大乱,但汉人依旧保持着对云南的影响力,但很长时间内,中央政府对于云南都是采取羁縻政策,也就是委任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刺史、都督等职务,只要这些首领不造反,按时给中央纳贡,那么中央政府也不会去招惹这些酋长。

今天很多人对于“羁縻政策”都不太了解,我跟大家粗略解释下。羁縻政策出现的准确时间,今天很难去认定,但这个政策至少在汉朝时就已经比较常见了。到了唐宋时期被进一步完善,元朝正式形成土司制度,明朝趋于鼎盛。羁縻政策说白了就是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州县等行政单位,这些州县在名义上隶属于中央,并且要向中央缴纳贡品或者税赋。

但在现实生活中,这些州县是处于半独立的状态,这里的长官也都是由当地的部落首领担任的,而且是世袭担任的。通常情况下,只要这些少数民族首领不闹事,中央是不会干涉其内部事物的。这些地区可以拥有自己的法律、税收、军队。说的再明白点,在羁縻政策下,这些州县就是国中国,属于朝廷的内藩。而这些州县的首领,就是本地的土皇帝。

可为啥中央政府不直接统治这些地区,而是要施行羁縻政策呢?答案是:管不过来。我在上文中写到,人口在古代是非常宝贵的,由于人口缺乏,边疆的开发是十分缓慢的。举个栗子:中国早在秦代就占领了岭南地区,可直到隋唐时期岭南的广州、泉州才形成规模。而到了宋代,海南仍旧是发配犯人的蛮荒之地,苏轼当年就是被发配到了海南。

在中国历史上,汉人从中原移民到南方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个过程历经了上千年的时间。南方尚且如此,其他边疆地区的开发就更缓慢了。以云南为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云南的汉人很少。所谓强龙不压地头蛇,如果想在这里长期统治,就必须拉拢一下当地的部落首领,给其官职,封其爵位,令其保境安民,不得反叛中央,这就是羁縻政策的来源。

而政府制衡这些少数民族首领的办法则是武力打击和经济封锁,这两招需要综合使用,单纯地武力镇压有时候效果并不好。(两宋时期,云南属于大理国,云南从内藩变成了外藩)羁縻政策一直持续到清朝,到了雍正乾隆年间,朝廷在云贵川推行“改土归流”,这才基本消灭了西南的土司。羁縻政策在中国施行了上千年,说明了古代中央政府对边疆的控制力是有限的,云南尚且如此,位置比云南还偏远的缅甸就更不用说了。

为什么有人认为诸葛亮的后人每年拜祖是到湖北的襄阳,而不是河南的南阳呢?有何依据?

河南方主要依据诸葛亮写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认定南阳可笑至极,无知至极(早详细论述过,可查询到的)。 国家于1996.5.28早定论(网上有)并由中央广播台公布(我亲耳听到的,自此关注此事)躬耕地在今襄阳隆中了(古南阳郡邓县隆中,襄阳城西20里处)。南阳失利方黔驴技穷近20余年都不服、胡闹—— 胡说什么古、今造假(改史)之类、贿赂之类,这样说的可信依据呢? 这些倒很让人唏嘘、鄙视!河南人尤其是南阳人服不服以上定论也得服的。

诸葛亮后代(浙江、广西据说都有分布)最近于2018年9月9日去(此前也多次去过)襄阳隆中纪拜祖先,但绝不去南阳卧龙岗伪躬耕地也是有力的证明,诸葛的后代人(主要在以上2省部分地方)比河南人尤其是南阳人傻吗? 我可不是豫、鄂人,也不是那方水军、枪手,我只宣传事实(包括详细论述)达到平息争论。。个人估计河南省外的人大都认可这20多年前的定论的,要河南人也认可还要几十年的。

 7/7   首页 上一页 5 6 7 下一页

文章TAG:莽荒纪  母皇  列表  顺序  清朝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