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刘备。第三,刘备登基称帝合理合法。第二,刘备确实是汉室宗亲。刘备集团的官员升迁罢免,以致征伐作战等大事小情,按照汉朝制度需要上报汉室天子的,刘备全部都认认真真上了表。随着天下大乱、军阀混战,刘备也卷入纷争。刘备起兵,是为了平定黄巾起义,维护汉室统治。

刘备若得天下,朝代是“蜀”还是“汉”?

刘备在成都称帝时,国号仍为汉,之所以被称为"蜀",我认为有几个因素。一是魏国对其蔑称,二是刘备自称正统,史家不承认,三是便于区别,省去认知上的尴尬,四是蜀国控制的地盘大部分在益州,益州称为蜀,代指刘备建立的政权,很形象,五是《三国志》把蜀国历史编为蜀书,后代因承之。就蜀国内部而言,从来没有自称蜀国,如果统一了,当然国号是汉,绝不会是蜀,当然历史上为区别于西汉东汉,很可能称之为"季汉"。

历史上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到底是不是大汉正统?你怎么看?

当然是正统!第一,刘备集团始终是汉统维护者。刘备起兵,是为了平定黄巾起义,维护汉室统治。随着天下大乱、军阀混战,刘备也卷入纷争。但是不管是实力弱小寄人篱下的时候,还是割据一方,刘备始终打着维护汉室的大旗,以大汉忠臣自居。他没有胁迫汉献帝、他没有挟天子以令诸侯、他没有逼着汉献帝“禅让”,他的所作所为没有一丝一毫损害汉室的利益。

从道德角度来说,刘备当然是站在了道德的高地上。比篡位的曹魏集团更有资格继承汉室正统。刘备集团的官员升迁罢免,以致征伐作战等大事小情,按照汉朝制度需要上报汉室天子的,刘备全部都认认真真上了表。就连他自己当汉中王也给汉献帝上了表。虽然是只是形式上的,也表明了刘备尊奉汉室天子的态度。第二,刘备确实是汉室宗亲。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明确记载,刘备确实是汉景帝中山靖王之后,正儿八经的汉室宗亲。陈寿写《三国志》的时候,晋朝已经建立,蜀国已经灭亡。陈寿在《三国志》中队魏国、司马氏多有偏袒。他不可能、也没胆量故意抬高刘备的出身。因此三国志中关于刘备出身的记载应该是可信的。先主姓刘,讳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

胜子贞,元狩六年封涿县陆城亭侯,坐酎金失侯,因家焉。先主祖雄,父弘,世仕州郡。雄举孝廉,官至东郡范令。先主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根据裴松之的注解,三国时期魏国郎中鱼豢所著的《典略》,则声称刘备是临邑侯枝属。(也就是临邑侯的后人)。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十年甲寅(公元54年),封北海靖王刘兴次子刘复为临邑侯。

所以即便是临邑侯的后人,刘备照样是汉室宗亲。而且《典略》这部书,内容上起周秦,下至三国,纪事颇广,体裁驳杂,系作者抄录诸史典故而成。其可靠性自然不能与《三国志》这样的正史相提并论。第三,刘备登基称帝合理合法。刘备称帝,是在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之后。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十月二十九日,汉献帝宣布退位并将皇位"禅让"给曹丕。

得民心者得天下,刘备是三国中最得民心的雄主,却为何得不到天下?

“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话,只是封建统治者的帝王心术。这句话只是一个理想状况。事实上,得不得民心与能不能得天下并不相干。三国刘备。你管刘备得不得民心,要先问,他打得过人家吗?这才是真正重要的地方。实力不济谈民心,就相当于买彩票不等中奖就先盘算发财以后怎么挥霍,是一场笑话。霸业强权,为什么叫“霸”“强”?比如说,春秋战国,周天子得不得民心?他得不得民心有什么用?春秋五霸战国七雄,靠实力说话。

最终得了天下,大一统,谁?“暴”秦。元代,元兵得中原民心吗?你说当时人心向宋还是人心向元?但是呢,我管你民心向哪,大兵压境,暴征戾伐,天下是我的。清代,那就更不用说了。清朝统治者搞“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何止是不得民心?完全是民心向背。那又怎么了?大军从北打到南,摧枯拉朽,版图广阔。“得民心者得天下”不过是封建统治者的“帝王心术”,说给别人听、做给别人看的。


文章TAG:刘备  张世平  资助  王朝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