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次用“主公”是刘备死后,诸葛亮主政期间,在写信的时候称呼刘禅为主公,不过不是单一的“主公”而是“朝廷主公”。我们说清楚了“主公”是刘备的专有称呼,所以也就否定了有人说“明公”的意思是“英明的主公”。在整个三国时期,我认为蔡邕的女儿蔡文姬是最有才能的公主。

《三国演义》谁是优秀的主公?才华怎样

《三国演义》谁是优秀的主公才华怎样

《三国演义》中最有才能的公主当属蔡邕的女儿蔡文姬。当时蔡邕就是东汉末年出名文学家丶书法家,并精通于天文数理,博学能文,兼音律,诗赋典文无一不精。其女儿蔡文姬,原名蔡昭姬,因与司马昭的昭字相重,故改名文姬,其名亦为蔡琰。蔡文姬自小受父亲的影响,耳濡目染,又天资聪颖,善长诗赋,兼长辩才与音律。从小以班昭为偶像,留心于各种典籍,博览经史。

后因东汉末年,社会大动荡,不幸被南匈奴将她掳走,被迫嫁给了匈奴左贤王十二年,无生子女。后来曹操的势力日益强大,与南匈奴关系有所和缓,並获息蔡邕老師的女儿在匈奴处,急花重金将其赎回,又将其嫁给了董祀。在曹营里蔡文姬留下了很多经典,其中有著名的《胡茄十八拍》丶《悲愤诗》。在整个三国时期,我认为蔡邕的女儿蔡文姬是最有才能的公主。

《三国演义》中有哪些背叛自己主公的人物呢?

《三国演义》中有哪些背叛自己主公的人物呢

叛徒和投降是在区别的,在三国时期,诸侯纷起,各有地属,各地人才,就近就业,再据各自的价值观和境遇,再分阵营,选择各自的明主,算是正常现象,不好以是否“从一而终”来定是否叛徒,否则,三国演义中有半数以上人物,都得算是“叛徒”,这就极端啦!叛徒,是绝对的贬义,指起因为一己之私,初心为道德所不容,为人不耻才够叛徒之名。

以演义情节看,还真有一些够格的叛徒,信口一列,不知能不能凑够十个。一,吕布。三姓家奴,杀丁原因为赤兔马,杀董卓因为貂蝉。这是演义中刻意竖的道德反派,著名叛徒,还因为这反复无常的性格丢了性命。二,许攸。这是曹操官渡之战以弱胜强的头号功臣,可许攸背叛袁绍的原因,却是因家族贪脏枉法。而后以功臣自居,狂妄自大,被许褚一刀砍了。

三,蔡瑁。为自己家族利益,将荆州拱手让予曹操,牺牲了自己的姐姐和外甥,最终还是得不到曹操的信任,被周瑜离间计所杀。四,张松。刘璋手下,安心卖主。在曹操处卖主求荣被拒,仍死性不改,将入蜀地图献于刘备。可终没等到心中“明主”,被刘璋所杀。五,马超。渭水战败后,马超投了张鲁,被张鲁派去救援刘璋,对战刘备。葭萌关虽尽力与张飞一战,可最终却叛了张鲁,还帮刘备攻下成都,救援对象成了马超的投名状。

六,孟达。先由刘璋降刘备,再叛刘备投曹操,这让蜀汉北伐中原只有出秦岭一条路线。最后想要更多的利益叛魏近蜀为要挟,被司马懿所灭。七,魏延。先叛刘琮,再叛韩玄,被诸葛亮判定是脑后有反骨之人,在诸葛亮死后,果然又现叛意,由诸葛亮留的后手马岱所杀。八,文钦、文鸯父子。文钦、母丘俭以勤王之名,起兵反叛司马师,兵败后投吴,2年后随诸葛诞伐魏,文钦与诸葛诞不合被杀,文鸯重投魏国。

《三国演义》的吕布跟了多少个主公?人品如何

《三国演义》的吕布跟了多少个主公人品如何

吕布跟了多少个主人,人品如何?“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三国以武功来论吕布绝对排得上第一。但究其吕布短促的一生,他最起码追随投靠过七位之主:丁原、董卓、王允、袁术、袁绍、张杨、刘备。他和这几位主子的关系大体上都经过了三个阶段:起初是一见倾心、如胶似漆;不久便嫌隙从生、各怀鬼胎;最终是反目成仇甚至相互火拼。

三国典籍名人当中,吕布肯定不是最坏的,但却肯定是最叫人不 放心的。这是《三国志·吕布传》评曰:“吕布 有枭虎之勇而无英奇之略,轻狡反复,唯利是视,自古及今,未有若此而不夷灭也”。还有就是张飞第一次见他就大声嘲讽他为“三姓家奴”。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吕布本身姓吕,先后大概认了两个干爹,从伦理上来说已经换了两次姓,算起来一共就是三姓,所以,这个污名也被后世拿来取笑于他。

三国时称呼人物为何有时是“明公”,有时是“主公”?

很多人觉得三国中每一个地方军阀都能被称为“主公”,其实大错特错。三国时期,主公是刘备的专有称呼,这个称呼就是刘备集团发明的,其他人都不这么叫(另外三国时期,孙权也有一个专属称呼“至尊”)。至于明公,那就比较烂大街,理论上所有当官的都可以被叫做明公。我们先来说主公,没错,后来主公这个词确实被很广泛地使用,但那是在三国之后。

我们纵观史料,东汉末年之前的任何历史文献都没有出现过“主公”这个词。而在正史《三国志》中仅有《蜀书》有出现“主公”,毫无例外都是刘备的属下称呼刘备的,而魏、吴两边从没有过。有人做过统计,整个《三国志》中,出现“主公”一词统共出现15次,全部在《蜀书》部分,14次用来称呼刘备,最早是刘备入蜀,获得益州之后,得汉中称汉中王之前。

用这个词的人包括法正、诸葛亮、张裕、马超等大臣,在劝谏、往来书信中称呼刘备为主公。而在刘备称汉中王之后,大臣提到刘备往往称“殿下”;而在刘备称帝后更是称“陛下”了,主公这个词就没有再用。最后一次用“主公”是刘备死后,诸葛亮主政期间,在写信的时候称呼刘禅为主公,不过不是单一的“主公”而是“朝廷主公”。所以,我们可以判断出,主公这个词就是刘备阵营的发明,“公”是尊称,主公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尊敬的主人”,但是在刘备称王、称帝后,更尊贵的殿下、陛下称呼更好,于是便不再用。

而诸葛亮那次破例也是强调刘禅是“朝廷”主公。而在这之后,确实也有不少人称呼自己的阵营中的君主为“主公”。这可以算是刘备的贡献吧。由于无论是《三国志》之前的史料还是魏吴两国的资料都没有“主公”一次,我们只能认定此为刘备集团发明。与此类似,孙权阵营有一个给孙权的专有称呼“至尊”。这种吹捧孙权的方法也是无所不用其极了。

然后就来说说“明公”。我们说清楚了“主公”是刘备的专有称呼,所以也就否定了有人说“明公”的意思是“英明的主公”。不存在的,公就是很常见的尊称,在古代有一定地位的都可以称为“公”,没有主人的意思。所以我们可以把“明公”理解为“英明的先生”,由于英明一词主要用来形容至少是官员的人,所以我们有时候也可以把“明公”理解为“英明的长官”。


文章TAG:正版  主公  三国  官方  发育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