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顶级官职设置很谨慎,正一品的官职非常稀少。除了正一品官员中的一些常居地方的,如伊犁将军等官职。因此,正一品的官员往往比从一品的官员靠前。清代的官阶采用的是九品十八级,最高的两级就是正一品和从一品,而题主的说特一品,应该说错的,而是指超品,在正一品之上,那我们来看哪些是超品。

古代正一品和从一品是什么区别?

古代正一品和从一品是什么区别

中国古代的官员等级一般来说分为九品十八级,每一品分为正从两个品级,五品以后又分为上中下三等。在隋唐时期,一般而言是不设一品官的,尤其是正一品的官员。很多人的都是死后被加衔,才能够到正一品。而隋唐的宰相也就是正三品,因此才有了一个官职叫做同中书门下三品。品级的主要作用是在朝廷的排位,上朝时的站队,以及官职,俸禄的发放上面。

一般而言,在上朝的站队中品级越高的人越靠前。因此,正一品的官员往往比从一品的官员靠前。从明清开始,职级基本是统一的。因此,什么样的官职就是什么样的品级,很少出现低品高职或者高品低职的情况。到了清朝时期,甚至出现了超品的情况。比如亲王,郡王甚至公爵都是超品的,就算是正一品的大员见了也要行礼。但是清朝的正一品和从一品的官员在顶戴花翎上是没有什么区别的,文官都是仙鹤补服,武官都是麒麟补服,都戴红宝石顶子。

只不过,清朝的一品官员很多,有很多正一品的官员大多数情况下干的都是从一品官员的活。清朝的正一品官员主要有: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掌鸾仪卫事大臣。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通常情况下是不设的,一般只是追赠。通常清朝的正一品官员即是殿阁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居多。殿阁大学士在京的通常要管部,因此称为中堂。

清朝从一品官员升任正一品有多难?

清朝从一品官员升任正一品有多难

先看陈廷敬和刘墉的经历,感受一下什么叫“望穿白头”“望眼欲穿”。陈廷敬被称“一代名相”,康熙皇帝称赞他“宽大老成,几近完人”;但就是这么一个得到皇帝极度赞誉的人,1684年担任从一品左都御史官职后,近20年后才升为正一品文渊阁大学士兼任礼部尚书。另一位更为熟悉的名臣刘墉,1781被升为从一品左都御史,16年后的1797年任正一品体仁阁大学士;即使熬了16年修成正果,乾隆还要挖苦两句,说实在是无人可用才提拔刘墉为正一品。

刘墉的老爹刘勋统,由从一品的左都御史到正一品的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兵书尚书也用了20年时间。虽然听起来只是“从一品”到“正一品”的一步之遥,但这一步就是从地上到天上的区别。刘墉和陈廷敬、刘勋统虽然时间长了点,但毕竟熬成了正一品,更多的是在从一品的位置上苦苦熬了一辈子的大佬,直到入棺材都得不到提升。为什么都是“一品”大员,这半级的提升就难如登天呢?先看看清朝时候正一品到底有哪些,就能明白个一二。

清朝的从一品官职主要包括以下这些,1、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2、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3、六部尚书,理藩院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内大臣;4、满洲、蒙古、汉军八旗都统,驻防将军,乌鲁木齐都统,察哈尔都统,提督,荣禄大夫,振威将军。虽然前两项是荣誉性的,但后面的各部尚书、左右都御史、内大臣以及八旗都统、驻防将军加在一起也有二三十个。

但正一品却少的多,大部分是荣誉性的、或者是死后追封,就是人们常说的“三公六学士”:1、太师、太傅、太保;2、殿阁大学士(中和殿、保和殿、武英殿、文华殿、文渊阁、体仁阁、东阁)大学士。再加上武官中的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伊犁将军、绥远将军等屈指可数的几类。正一品中的“三公”,在级别上说已经是位极人臣,在大臣中搞得不能再高,但也正因为是一种荣誉,所以必须要严格限制。

否则都靠熬资历就可以,那不就成了七老八十的老头都有可能成为“三公”?谁活得久就能成为“三公”?这种情况下“三公”都烂大街了,还怎么能体现这种臣子的至高荣誉?而殿阁大学士以及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伊犁将军、绥远将军这一类正一品,则是由于权力实在太大,是国家权力的中枢核心,也是必须严格限制的。同时正一品官员只管国家大政反针,只管大方向,不管具体事务性工作,自然也不需要那么多人。

 1/4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能分  一品  官职  游戏  升级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