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及地方官员,在京城担任官职的官员可以省去在吃饭上面的支出,享受由政府中户部对其支出的免费伙食。用当今比较容易懂的话就是在京城上班的人吃饭都由朝廷报销。等级不同,住所也有着严格界限在清朝所制定的官吏等级制度当中,住房方面对京官和地方官并没有实质性的要求。只是对不同级别的官员进行严格要求,即不同级别的官员对其住房分配有不同规格。

而假若是正一品的官员,则可以享受高达二十间房子的规格待遇。清朝对于官员服饰的要求十分之严格,不可以越界。最主要的一个例子就是假若是正一品的武官,则可以身着麒麟,凸显出身份地位,而其他品级的官员则不可以使用。假若不服从规矩,严重时可能还会受到惩罚。虽然退休离开政治舞台,但依旧享有权利退休之后仍然享受待遇方面,一般的一品官员。

到了退休之后,都依然能享受到全额俸禄的待遇。因为其地位之高,即便是在退休之时,也需要由皇上亲自决定而不能擅自退休。退休之后仍可朝见皇帝,依旧可以提出意见。正一品官员退休之后,由于在职时地位之高,即便是皇帝也依然对其十分尊重,他们依然可以进京面圣,向皇帝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有时甚至还会被皇帝重新启用。

清朝正一品官职有哪些?还有比正一品更大的官职吗?

清朝顶级官职设置很谨慎,正一品的官职非常稀少。文官中,大学士最初定为满一品,汉二品,顺治十五年(1658年)因八旗贵族不满文官地位太高都改为正二品,雍正八年(1730年)都改为正一品直至清末。大学士的头衔几经改变,最终定为三殿(建极、文华、武英)三阁(体仁、文渊、东阁),一开始大学士无定员,最少时仅二人,最多时有十六人之多。

乾隆十三年(1748年)定为最多不过四人(满二汉二),但实际上一般只有二人或三人。大学士品级比明代大学士高得多(明代是正五品),但权力反倒要小得多,因为皇权更集中且密折制度通行,大学士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处理一般日常性事务。武官中只有负责皇帝近卫的领侍卫内大臣(六人,都是满员)为正一品官职,其它武官中不论将军、都统还是提督都只有从一品,尽管论实权后者要大得多。

自宋以来重文轻武,文官高级职务多于武官,但清朝要强调“文武并用”,因此不但各级武官品级往往高于同级文官(如一省最高武官提督是从一品,而一省最高文官要加上兵部侍郎兼衔才是正二品,否则是从二品),而正一品官员员额也是武官更多(武六文四),但这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官场风气仍然是文重武轻,品级相等甚至较低的文官节制武官是家常便饭。

除了这些有实际职务官员的品级,清朝还有荣誉职位和爵位,其中荣誉职位中“三师”即太师、太傅、太保品秩视正一品,爵位中宗室封一、二、三等辅国将军,非宗室中封子爵者,品秩视正一品。值得一提的是和前朝不同,清代后宫虽有等级,但并没有明确比附命官的品级。比正一品高的职官是没有的,但封爵中有:宗室和蒙古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非宗室封爵中一等至三等公、一等至三等侯、一等至三等伯,品秩都视“超品”,即比正一品更高的品级。

唐朝的正三品官,属于绝顶级大佬,那么一品和二品呢?

绝顶级大佬在这里也就是俗称的“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按照我们正常的理解,那肯定品级也是最高的了啊,不得是个正一品啊。但在唐朝还真不是这么回事儿,掌握实权的宰相只有正三品!那么很多人就会奇怪了,那既然宰相都只是正三品,那一品和二品的那还能是些什么官啊,难道比宰相还大?您别说,还真有,今天请听小祁为您细细道来。

首先说一说唐朝的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分工图)唐朝的中央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中央下设了三个部门,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下又分设六部—吏、户、兵、刑、礼、工。其中的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书、政令;门下省则负责审议中书省起草的诏书、政令,以决定是否实行;尚书省为行政官署。简单的说就是中书省决策发布政令的,门下省是负责监督审核的、尚书省就是听旨办事儿的!宰相唐朝的宰相不像汉朝时那样,就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也就是三省的长官,均可称做宰相!即中书省的长官中书令、尚书省的长官尚书令、门下省的长官门下侍中都可以称宰相!这几位长官中尚书令为正二品,中书令和门下侍中为正三品(后来在唐代宗的时候升为正二品,但我觉得那个时候已经是乱世,还是以唐初为准来说)(宰相狄仁杰影视形象)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三省的长官可不是说就3个人啊!尚书令仅有一人,中书令有两人,门下侍中也有两人,因此宰相最少的时候也有5人!为什么要说最少,因为后来宰相越来越多,下面会讲。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能分  一品  官职  游戏  升级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