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要是可以穿红袍了,那是一个什么官阶呢? 在《长安十二时辰》里面,有一个主角团的角色“姚汝能”,他就是一身红袍!他是什么官,官居几品呢?我们会发现,姚汝能这个剧中的搞笑担当,谁都能使唤一下的家伙,居然是堂堂正正的正四品太子东宫卫率,这官阶不可不谓不高了,要知道这可是货真价实的正四品红袍官员啊,距离传统意义上的“万人之上”的大唐宰相也不过就隔了一级啊。

为什么姚在电视剧里面的表现和那些七八品的小官区别不大啊。难道这是电视剧的失误嘛?实际上不是,事实上,这部电视剧出了名的注意细节,这里面的设计完全符合大唐的实际情况,不可能会犯这种超级低级的错误,其实这就是当时大唐官制的设定,官阶并不能决定职权,那些像姚汝能这样出身名门的人,生下来随便搞搞,也就有了寻常人一辈子都穿不起来的红袍。

甚至更高级的名门,生下来就能有紫袍在身。看完这些,言归正传,而宰相的官阶看上去不算很高,不过区区正三品,可是宰相拥有的职权实在是远超寻常的三品官,很多时候都可以轻易的对那些看上去的同僚“正三品”进行改变终身的改变。在唐朝历史上,正三品的宰相在三省六部的框架下,相权按理来说已然被大大限制住了,但是这种被限制住的相权却依旧要比大多数名门望族那与生俱来的官阶要高出不知道多少倍。

而虽然三省六部分割了相权,三省长官虽然都属于宰相,可是在这三省里面还是有一个高下低劣的,三省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这里面的中书省是决策的机构,门下是审核的机构,尚书省却是直接控制六部进行执行的部门,尚书省的长官也因此官居正二品,但是因为曾经有一个过于出名的人担任过尚书令,就直接导致以后没人敢做这个尚书令了——文皇帝李世民曾经做过尚书令。

以后的尚书省的长官长期只能担任尚书省的副手。 而大唐的正一品从一品的高官,数目更是稀少的可怕,都是给予那些德高望重的公卿大夫以及曾经立下无数若干功勋的世家子弟养老用的,比如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太子太(少)师、太子太(少)保、太子太(少)傅,这些高官与其说是高官,其实不妨说是荣誉称号,基本上这么些个官职就是年老力衰的养老闲散职位了。

清代八旗制度是如何划分的?旗主的权利有多大?为何官员升官后最怕见旗主?

八旗的旗主太威风,权势到底有多大,为何官员升官后最怕见旗主?看过《雍正王朝》的应该记得,雍正推行改革,八王爷胤禩联合关外八名旗主进京,以恢复“八王议政”制度为由,差点把雍正逼下台。《铁齿铜牙纪晓岚》中正红旗权臣和珅官至极品,碰到了正红旗旗主金大烟袋,金大烟袋对和珅说“我就是有一天在街上讨饭,和珅见到我也的跪下磕头”,和珅听了,表情尴尬,只能磕头说是。

八旗旗主的权力如此大,你觉得这是导演在夸张吗?绝对不是,现实比这个还要残酷。范文程是范仲淹十七世孙,是最早投靠清朝的那一批人,可谓是清朝开国功臣,清朝很多规章制度都是出自他手,被视为文臣之首,侍奉了四代帝王,就是这样一位身居高位的功臣,他的美丽老婆被豫亲王多铎看中,强行从范家抢走带回府中享用几天,多铎是他的旗主,作为包衣奴才的范文程毫无办法,龚自珍曾描述过包衣和旗主的关系“包衣之人,见王,如家奴见家长之礼;包衣之女,许亲王等拣选为媵妾。

”,也就是说,包衣的一切都是旗主的,旗主相中你老婆是给你面子,最终,范文程将这件事迂回告诉了皇太极,皇太极把多铎训斥一顿,让多铎送回范文程老婆、赔款、道歉了事儿。(《清实录》记载:“豫郡王多铎谋夺大学士范文程妻,事发,下诸王、贝勒、大臣鞠讯,得状。多铎罚银一千两,并夺十五牛录。肃亲王豪格坐知不发,罚银三千两。

“)这就是八旗制度的特殊之处,旗人的规矩也是最多的我们知道,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创立的,先有黄、白、红、蓝四旗,后来又增加了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到了1615年,八旗制度正式确立。说白了,八旗最初就是八支队伍,每个旗都有自己的一套作战系统,八旗最初由努尔哈赤一人控制,后来年纪大了,就把八旗的指挥权交给自己的四个儿子,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四大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第一任旗主就是四大贝勒,后来皇太极夺取继承权,把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划归皇帝直属,控制在自己手里,称为上三旗,其他五旗为下五旗,由诸王爷贝勒担任旗主。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官居  几品  海瑞  名臣  鲜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