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舆论就算主帅真的造反了,自己一个人或几个士兵想反抗,也无济于事,因为上级军官会用他们的亲信家丁来镇压,清除异己。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造反的将军前期都会捏造一个光明正大的理由,比如清君侧等,站在大义和道德的高度去起兵。士兵们被蒙在鼓里,也不会知道真相。等到真的攻城略地了,真正知道自己参与了造反时,已经上贼船了,回头很难咯。

大家看,安禄山起兵前,就大肆制造舆论,说皇帝被奸臣蒙蔽,起兵是为了清君侧,诛杀奸臣杨国忠,是正义的起兵,不是造反,与其他人无关。“十一月,(安禄山)反于范阳,矫称奉恩命以兵讨逆贼杨国忠。”——《旧唐书·安禄山传》就连朱棣起兵篡位,也是要先捏造个清君侧的口号。所以,将军起兵时,士卒要么被蒙蔽,要么是无法反抗,要么是真心想造反,至于说忠于天子,那不太现实,现实是断粮一个月,家里就要饿死人了。

诸葛亮那么大的官,每年的俸禄多少?够花吗?

诸葛亮那么大的官,每年的俸禄多少够花吗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三国蜀国丞相诸葛亮可谓是三国演义谋略第一人,六出祁山,七擒孟获,把诸葛亮的文韬武略表现的淋漓尽致,所以大家都只知道他的运筹帷幄,攻城掠地的本领,却不知道他的生活是怎么样的,他一年到底有多少俸禄呢?东汉末年,群雄争霸,到处民不聊生,所以钱币不是通行货币,粮食才是最受欢迎的,也是官员的主要俸禄,那么诸葛亮的官职除了丞相还有哪些呢?俸禄怎么计算出来的呢?诸葛亮的丞相之位,在蜀汉的俸禄算是顶尖的,每个月大约有三百多石粮食,每年就有四千多石粮食。

诸葛亮还担任了益州牧,每年的粮食有两千多石粮食。诸葛亮同时担任了武乡侯和司隶校尉,一年的俸禄加起来大概有四千石,所以诸葛亮一年的俸禄大概是一万石粮食,三国时粮食主要为黍米,一石黍米大概是一百二十多斤,一斤按现在市场价大概六块钱,所以诸葛亮一年收入折算成现在人民币是七百多万,这还不包括逢年过节的福利费。

《红楼梦》很多人说比不得祖宗在的时候了,经济是怎么缩水的呢?

《红楼梦》很多人说比不得祖宗在的时候了,经济是怎么缩水的呢

贾府的经济缩水主要原因是沒仗可打了。贾府第一代贾源、贾演是跟着开国皇帝打天下的,有枪便是草头王,在打下每一座城市后将大索几日,就是抢劫官仓,抢劫富户,抢劫百姓,明未官吏和老百姓还是很富裕的,抢劫后,有大部分给带队的将领,小部分由下面人分了,这时发财是很容易的。贾源、贾演和他们的儿子还赶上了第二次的财物分配,赶上建国时的论功和分封,得到了宁国公、荣国公的府第和皇帝赏赐的士地和大量的财物,这爵位的俸禄和地租就成为贾府后来的主要收入,和战争财比起来,就差的远了。

第二代贾代善很能干,保留了荣国公的爵位,而且是京都卫戍区司令,国之重臣,灰色收入依然可观,宁国府就差一级了。在这之后,子孙只知奢侈享受,生活越来越讲究,越来越靡烂。由于沒有能干事的人,退出了政治舞台,只是吃租子和极少的俸禄,属于吃老本的状态,再加上元春省亲和可卿丧礼,大肆的讲排场,尽其所有的挥霍,在沒有大量收入,却有大量支出的条件下,经济不崩溃才怪。

刘邦评功的时候,将萧何摆在第一,将军们主张曹参摆在第一,你怎么看?

大汉开国,论功行赏,刘邦说过两段很有名的话。第一段便是一再被后人引录的“三杰论”。说这段话之前,刘邦先问了群臣一个问题,我刘邦因何能得天下,项羽又何以失了天下?当时,朝堂上只有两三个人站出来,说了一些贬损项羽,拍刘邦马屁的套话,刘邦知道朝堂下的功臣勋将急于封赏,于是他绕过如何封赏的话题,说了下面这段话——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三杰论”表面上看,是刘邦一时兴起的感慨之言,似在炫耀自己驾驭臣下的能力,但如果放在庙堂政治的语境下看,这段话绝不是刘邦的随口之言,而是他经过深思熟虑后吐出的定调之言。

先看三杰论的比例,前两杰是文臣,后一杰是武将,文武比例二比一;再看三杰论的次序,搞谋略的第一,干实务的第二,带兵打仗的第三。这个比例、这个次序,其实是向文武百官传递了一个基调信号:大汉开国后,政治高于军事,文臣重于武将。这是一个理念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刘邦虽然历来讨厌儒生,但治国是政治问题,天下要靠文臣治理,这样的理念他是认同并且推崇的;此外,扬文抑武,可以提高战功的封赏标准,这样帝国的蛋糕才好少切出去一些,因为有战功的武将实在太多了,而这样的文臣却是屈指可数的。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俸禄  攻城掠地  清朝  人生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