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期间,出身浙东——刘伯温就是浙东的文学领袖——的不少在朝为官的知识分子,不断在朝廷里上书,要求表彰刘伯温的功绩,刘家终于看到了一点希望。明代宗景泰年间,刘家的子孙终于有出来为官的了,刘基七世孙刘禄始授翰林院世袭五经博士,到了明孝宗弘治年间,刘基九世孙刘瑜授处州卫世袭指挥使,世袭了一个小武官。到了明世宗嘉靖年间,有人上书嘉靖帝,再次历数刘基作为开国元勋为大明做的贡献。

嘉靖帝大发洪恩,不但让刘基配享太庙,还恢复了刘家的伯爵爵位,刘基的九世孙刘瑜成为刘家第三个诚意伯。不过,刘伯温预测刘家九世再兴,有可能是刘家后人杜撰的,无论如何,刘伯温家族沉寂一百多年后,又一次兴盛了。一直到明朝灭亡,刘家伯爵之爵位,再未长时间中断,南明小朝廷甚至加封末代诚意伯刘孔昭为诚意侯。有了伯爵爵位,就有了铁饭碗,刘家子孙自然可以吃香的喝辣的。

纵观刘基家族这二三百年,它不像有的家族,在朱元璋时代就被屠戮殆尽,也不像有的家族,长久兴盛,算是在相对平平安安中,度过明朝这个朝代。这也许是刘伯温另一个遗训起了作用,就是不准子孙学习他的那些异术。因为,对很多人来说,谋国反而比谋身容易。就像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指挥百万大军,攻城掠地,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却意识不到伴君如伴虎,狡兔死,走狗烹,最后死于妇人和小人之手。

清朝哪位皇帝喜欢学习西方科学知识,都学了什么?你怎么看?

略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康熙。康熙对数学,天文,地理学比较感兴趣。也非常支持西方炮术的引进。(与很多人想象的相反,清朝前期非常积极的引进西方军事技术)他可能是那个时代对西方科学最为精通的中国人,没有之一。(康熙帝亲征准噶尔大战:清军中有大量火绳枪手以及火炮)但是康熙个人对科学的喜好,并不代表官方态度就是鼓励科学传播,清朝中前期对西方关上大门,康熙和他之后的雍正皇帝要负很大责任。

满族能在16世纪入主中原,公平来讲,其实对于西方科学的学习和接纳态度是一个重要原因。明清之际主导中西科学交流的,主要是耶稣会这个天主教修会。耶稣会士之所以对科学感兴趣,是因为他们抱有“愈显主荣”的信念,把科学作为一个重要手段,以此来证明上帝的伟大。耶稣会在明朝时期热衷于通过士大夫阶层传授科学知识来扩大传教,但到清代他们发现了地位更高,更有影响力的目标-皇帝。

在康熙年幼时,中国朝廷里出了一件大事,一名汉族官僚杨光先跳出来,指控朝廷钦天监中的外国传教士依照西方知识制定历法是意图谋反。传教士和汉族官僚之间关于历法爆发的激烈论战,让年幼的皇帝迷惑而愤怒,因为他发现自己没有相关的知识就无法做出判断,于是康熙皇帝产生了学习西洋科学的意愿。康熙帝每周上二到三次课,把除了国事外的业余时间几乎全部用于学习天文,数学和欧洲语言当中。

而且他不满足于仅仅学习理论,还经常亲自开展科学实验。由于当时汉族士大夫们对西洋人不再感兴趣,晚年的康熙也许是那个时代对科学了解最深的中国人。我们在历史记载里经常看见他让汉人的博学之士五体投地的情景。1685 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派遣六位数学家到中国,在他们帮助下,康熙甚至仿造法国皇家科学院,开创了蒙养斋算学馆,从全国范围内广泛吸收了一批有各有专长的科技人才,这所算学馆被一部分历史学家称为中国的皇家科学院。

在传教士的建议下,康熙还组织了一次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地理测量工作,共花费三十多年,绘制了全国地图,并命名为皇舆全览图,在历史上最早发现和测绘了地球最高峰一一珠穆朗玛峰;并用实地测量证明了牛顿地球扁圆说。在17-18世纪初期,中国的君主在西方的形象是非常开明而聪慧的。但是这些史实,和我们后来知道的中国近代史对不上去。

既然有个“科学家皇帝”,又投入这么大的人力物力进行科学探索,为何科学革命没发生在中国?或许答案就在法国传教士给路易十四的报告中:……当今皇帝期望科学恢复昔日的壮观。为了实现其愿望,为了在他的帝国内复兴科学艺术,从而有利于他的统治,除了他自己以身作则,勤奋学习,以此来感召大家以外,就再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了。

康熙皇帝认可科学的价值,但他的认识角度让今天人有些难以理解。在儒家的观念中,广泛地学习知识,乃是承担道统、成为圣人的先决条件; 这些知识包括社会知识、自然知识。对于康熙帝而言, 要想很快地胜过儒家士大夫, 成为知识方面的权威, 达到“ 圣王”的 要求, 最好的办法是借助先进的西方科技的为量, 使自己很快成为儒者之师,获得了知识权威的形象。

在康熙看来,学习科学是彰显政权合法性的一种手段。既然如此,皇家必须垄断科学。康熙时期很多科学活动都是由皇子和他手下的内务府的官员来掌控,科学于是成为权力的奴隶。康熙还有意限制科学的传播,在他在位时期,虽然有更多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到科学方面。但出版的翻译书籍总量却不能和徐光启时代相比。科学不是盆景,不能养在精心修饰的温室里,科学是野草,他需要的是交流,传播,不断扩大散布面积。

古代帝王身边的钦天监和望气者学的都是什么知识?是否有真本事?

谢谢邀请这个问题,我们分开来看首先,钦天监官署名,职能为掌观察天象,推算节气,制定历法。秦朝就有,到明朝改名钦天监,清朝沿用类似于现在的天文台,但应该比天文台多一项职能,根据天象预测祸福,就是电视剧里面经常出现的“祥瑞之兆”。而且面对群体不同,前者是为皇家服务,后者直接面对社会(钦天监)如果仅仅是看天气的话,小编觉得其知识无非是口口相传的经验积累(钦天监官员不得改迁他官,子孙世业,非特旨不得升调、致仕,如果出现缺员,只能在该官署逐级递补),就像是小时候学习的“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前段时间回老家,早上6点多,乌云密布,我说,要下雨了。

年过80的姥姥抬头一看,说,下不了。果然一个多小时后乌云散了如果是预测祸福,小编觉得就要看钦天监的官员口才好不好了,如果能引经据典,结合现状,然后不露声色的拍个马屁,赏赐就来了,如果说是“不祥之兆”,结果估计好不到哪去所以说钦天监最经常用到的可能只有在皇家有大型活动的时候,毕竟要负责报告该活动期间的天气情况,这可能也是钦天监地位不高的原因(监正才七到八品)其次,望气学者唐代邱廷翰所著《天机素书》中解释望气者,望山川所升之气,以辨其龙之结作也“望气”要抓住三要点:一是时点。

“夏秋之交、雨雾之后、丑寅之时,必有升之气”。二是形态。“从山颠直起冲上,下小上大如伞,此为真气;若横于山腰者,乃云露之气,非真气之发”;“气清奇者贵,肥浊者富;端正者出文,偏斜者出武”。三是色泽。“赤为上,青白黑次之”。望气的目的为了寻找真龙正穴,这类人一般都是王侯将相的座上宾,对于小编来说,这种人物,听说过,没见过(要是能遇到一个,够吹好多年的)(罗盘,能研究明白的都是高人)从以上三点,就可以看出,“望气学者”最起码要掌握天文地理,罗盘上的24山(罗盘上的信息包括:天上的星宿、地上以五行为代表的万事万物、天干地支等),泥土的各种特点(这些学问,随便拿出来一个都够研究一辈子了),而且还很辛苦,基本上要跑遍大江南北,而且风餐露宿(找到“真龙正穴”,还得观察一段时间才能确定)最有名的应该是秦孝公庶子樗里疾(樗里疾)公元前300年,樗里疾指着一块空地说“把我埋在这里,一百年之后,这里会有天子的宫殿夹着我的坟墓。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文章TAG:皇帝  跟着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