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摇摇头说到:这个事情难就难在大部分人都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而复杂的事情,却喜欢偷懒简单做,全部颠倒了。有些道理就算当面告诉你,你依然不会相信就这样错过,根本就理解不了。转头就执迷不悟地钻进去。你有没有听过一句话叫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一般人听到这句话都是向往着高高山顶立。但却忘了深深海底行。什么叫做深深海底行呢?就是把你的行住坐卧,一言一行,把你生命中遇到的所有的事情,把你的感官感受,你每个念头。

都一一无漏放进你的观照。换句话说就是带着一股理智去生活。因为你想啊,要在海底深深行,必须要有什么,要有沉得下去的东西,什么是沉得下去的,就是定海神针,定力啊,理智啊、以观照而磨炼出的定力!我说那这样就能入定吗?她笑着说:哪一天你忘掉要入定了,再也不想要入定了。你就和定离得不远了。你一定知道,活在当下这4个字是多么的受欢迎。

几乎每一个人,尤其是修行人都在讲这四个字。许多人写鸡汤也都会提到这4个字。活在当下其实就是一种定。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玄乎其玄的东西。你的心不再跟随外物环境的变化而随波逐流去变化,总是能够如如不动,如此而已!我说,我不太明白她说:比如你去上楼梯的时候,爬山的时候可以去体会。不往下看也不往上看,眼睛盯着眼前的这一步,不要去想我已经上了多少阶梯,还有多少没上。

你一看,哎呀,我上到5楼了,感觉还有好多楼没上有点累,或者说感觉我已经上了5楼了多好啊,只剩下没几楼了。把这些想法,把脑袋里的所有想法都丢开,把眼睛看着脚下的每一层楼梯,认真专注地上好每一层楼梯。你在上那一层楼梯的那一刻就是。约等于当下。这样你会感受到上一个几十层楼,你也不会觉得有负担觉得累。做到了绵绵密密不做他想的专注眼前刹那,随顺活着,这就是活在当下。

要达到这样的心境,有很多种方法可以做到,但是像你这样在俗世生活中要工作要家庭,要负责任,很多烦恼,很多心事的人。用观照的方法比较合适。王阳明说: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就是说在红尘俗世当中观照修心,你要用生活的琐碎,生命和世事的无常,来给自己修心,才有可能达到静亦定,动亦定的定力!所以我劝你呀,不要总是想着这些玄乎其玄,深奥的至高无上。

总觉得有一个高高在上,发着圣光的道,在前面招引着你。这样是有百害而无一益的。回到你的生活当中去,回到你真正活着的每一次呼吸当中去。回到你的吃喝拉撒睡、油盐酱醋茶、回到你的鸡毛蒜皮,你的尴尬,你的纠结,你的痛苦,你的烦恼中去。好好的去看看你所遇到的一切事情。好好的去观察和体会你自己和这个世界的联系。只要你愿意去尝试,你就能安静下来。

请问,六耳猕猴真是孙悟空的心魔吗?

请问,六耳猕猴真是孙悟空的心魔吗

六耳猕猴始终是《西游记》一道难解之谜,也是吴承恩写得十分矛盾、很多地方讲不通、难理解的一个角色。因而,真假美猴王这段故事出现了很多种解读,甚至对孙悟空是否完成了取经大业都产生了怀疑。其中的一个解读,说的就是题目的观点,六耳猕猴是孙悟空的“二心”,也就是孙猴子的心魔。意思是孙悟空取经路上立场不坚定,生出了六耳猕猴这样一个心魔,如来佛祖及时除掉了这个心魔,斩断了孙悟空的“二心”,一心一意地保护唐僧完成了佛法东渐。

这样的解读很有道理,但是否正确,则需要从文本中加以细读和辨识。这个六耳猕猴到底是一只什么样的猴,在《西游记》中又有怎样的寓意呢?首先,我赞同“二心”说六耳猕猴原本是不能以假乱真的,这其中有两个道具,这个猴子无论如何都无法复制。第一件是孙悟空头上的金紧禁,也就是唐僧一念紧箍咒就会头疼的那件佛门法器。书中也确实写到了观音菩萨、唐僧以紧箍咒分辨真假美猴王,暗中念咒语,两只猴都齐唤头疼,都不是装的。

也就是说,假悟空头上也有一个货真价实的金箍儿。但是,当年观音去长安寻找取经人时,如来佛祖只给了菩萨五件宝贝,其中只有三个箍儿。紧箍是如来佛祖特制的,六耳猕猴从哪里得了这件宝贝呢?第二件就更难得了,那就是如意金箍棒。这根棒是大禹治水时,留下的一根天河定底的神珍铁。这块神铁其实也着了佛法,金箍棒也被如来上了箍儿。

 2/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乾坤  战记  斩心  战纪  心魔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