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沙射影地指向蓝玉。蓝玉是明朝开国将领。朱元璋知道后勃然大怒:蓝玉如此无礼,怎么配得上大将军的称号!那个皇妃听说皇帝动怒,惊惶自尽。加之蓝玉的女儿是蜀王(十一皇子朱椿)妃这么个身份,朱元璋投鼠忌器,当然无法对蓝玉下手。

忽必烈如何平定大理?

忽必烈如何平定大理

很多朋友在去到云南旅游的时候,都不会错过美丽的大理古城。当地的朋友总会告诉你那里曾经显赫的段氏家族,不会忘了告诉你大理王国曾经的辉煌。在后晋天福二年(937),后晋通海节度使段思平联合洱海地区贵族高方、董伽罗灭大义宁国,定都羊苴咩城(今云南大理),国号“大理”,史称“前理”。其疆域覆盖今中国四川西南部、云南、贵州,以及缅甸、老挝、越南北部部分地区。

北宋绍圣二年(1095),大理国宰相高升泰篡位,改国号“大中”。但他翌年便薨逝,国家大权落到段正淳手中,史称“后理”。然而有一段历史却总容易被忽略,那就是大理与蒙古爆发的“蒙古灭大理之战”,也就是题中所说的“忽必烈平定大理”。大理天定二年(1253),大理国被大蒙古国所灭,原大理国的国君段兴智被任命为大理世袭总管。

大理国源于唐代的南诏国。唐朝天宝战争中,南诏大将军段俭魏大败唐军,为南诏国立下赫赫战功,被南诏国王蒙阁罗凤擢授为清平官,相当于宰相。这一官位传六世,至段思平,而他最终建立了大理国。到大理国第四代君主段思聪时期,迅速膨胀起来的高氏已经取代权臣董氏,成为朝政大权的实际控制者,且直至大理国灭亡。大理国几乎与中原赵宋王朝同岁,但伴随着元军南下,大理国也走到了末日。

南宋淳佑四年(1244),大蒙古国出兵临关,远征大理,段祥兴派大将高禾出战。高禾战死于九河,南宋还专程派使节到大理凭吊。然而此役着实是飞来横祸。大理被攻是由于蒙古人南侵攻不下四川,因而将算盘打到了大理身上。面对北方的铁骑,大理的军队打了败仗。而这不幸中又有“万幸”,大理没有因为失败而立即灭亡,蒙古军因大汗窝阔台的死而退兵。

在段兴智继位后,大理终于抵挡不住蒙古兵的又一轮进攻,段兴智成了大理国的末代帝王。大理的亡国,比金朝来得迟,而比宋朝来得早。次年9月,蒙哥汗命其弟忽必烈和大将兀良合台统军,发动了对大理国的大规模征伐,兵分东、西、中三路。忽必烈亲率中路军,于大理天定二年(1253)10月过大渡河,抵金沙江。一路上多位酋长归附,献计用革囊渡江。

蒙古军遂用皮筏渡江,到达丽江,即历史上有名的“元跨革囊”。忽必烈先派使者到大理劝降,但大理相国高泰祥主张坚决抵抗,杀了使者。12月,忽必烈大军一路直下,长驱直入,进军龙首关,几乎没有受到任何抵抗就直逼大理城。随后,兀良合台率领的蒙古西路军也渡江到丽江县塔城、巨甸、石鼓。东路军过金沙江到达楚雄、姚安。这样,三路大军对大理城形成包围之势。

大理国内各族的贵族分子纷纷降蒙。当时的大理国,其实总体军事力量并不薄弱。但为了削弱段氏势力,控制国政,高氏一方面有意地把大理国军队的精锐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一方面则着力发展自己的地方武装,王畿之地的力量反而相当薄弱。段兴智与高泰祥,引兵背城出战,惨遭大败,弃城而逃,各奔一方,蒙古军队不费吹灰之力地攻占了大理都城。

忽必烈随后命令姚枢裂帛为旗,上写止杀,分头号令各街巷,于是军民安定。姚枢还搜集了大理的图书档册。蒙古兵在姚州抓获高泰祥,高泰祥临刑前还叹曰:“段运不回,天使其然,为臣殒首,盖其分也。”因而忽必烈认为他是忠臣,对其后代“许以世其官”。后来,高氏子孙有的被封为姚安、鹤庆等地方的土司,承袭30多代,直至改土归流。

大理天定三年(1254),忽必烈北归,留兀良合台继续进攻。当年秋,蒙古兵追至昆明,活擒段兴智。段兴智被擒后,被送到北方蒙古汗廷,去见蒙哥汗。蒙哥汗施以怀柔,赐其金符,令其归国,继续管理原属各部。段兴智不但捡回了条命,还得到蒙哥汗的赏识得以继续掌管云南,说不定比当初受高氏欺压时还舒坦,因而对蒙古感恩戴德。

于是他在回国后替蒙古兵当向导,追杀大理残余抵抗势力,并亲自率兵镇压大理境内反抗蒙古军的各族人民,甚至参加了蒙古攻打安南(即越南前身)的战争。南宋景定元年(1260),段兴智再次北上朝觐,死于途中,蒙古遣使吊祭,谥号“向义天定贤王”。次年忽必烈令段兴智之弟段实继任大理总管。段实也像他哥哥一样,对蒙古特别效忠,深得忽必烈赞赏。

 1/3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九省  蓝玉  通衢  九州  纵横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