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大臣也不是只能被动执行,如果遇到特别不合理的情况,内阁成员会用辞职,其实就相当于罢工来进行抗议。在明朝早期,皇帝还是比较勤奋的,每个奏章都自己亲自批改,但是慢慢到后面就不行了。到了明宣宗宣德年间,皇帝更是一改宦官不能识字的祖训,将“批红”和“盖章”两大权利下放给了宦官。之后皇帝每天只是亲自批阅最重要的几份奏章,其他的由秉笔太监按照皇帝的意思来批改,再有章印太监盖章。

其实这也有皇帝培养宦官势力,对抗文官势力的目的存在。所以一说到明朝,大家很容易会想到曹化淳、刘瑾、魏忠贤等权倾朝野的宦官,但大多数其实只是皇帝和文官对抗的工具而已。不过也有皇帝不理朝政,权柄被宦官篡夺的情况发生,不过这时候其实宦官和内阁的关系反而常常是融洽的。因为内阁需要宦官“批红”、“票拟”的支持,而宦官必须依靠朝臣权利才能得到执行。

冯保和张居正就是其中最典型的组合,另外从嘉靖朝开始,利用次辅除掉首辅就是惯用的手法。嘉靖扶持张璁制衡除掉杨廷和,然后又扶持起了夏言除掉张璁,之后严嵩,徐阶,一代后浪推前浪。到了隆庆,也继承了他爹的基因,用高拱顶掉了徐阶,现在冯保和张居正联合,想要除掉高拱,只是继承传统而已。1572年,登基才六年的隆庆皇帝突然病重驾崩。

冯保先是利用李太后罢免孟冲,当上了梦寐以求的掌印太监,然后修改遗诏,将自己也列入顾名大臣的行列当中,获得协理李太后负责万历皇帝教育的资格。在万历皇帝的登基仪式上,冯保始终站在小皇帝的御座旁边,这一举动使得满朝震惊,更引起了高拱的不满。他打出“还政于内阁”的口号,并组织六科给事中程文、雒遵、陆树德、十三道御史刘良弼等人弹劾冯保。

但是高拱有一个非常大的缺点,就是性格暴躁,口无遮拦,这曾经让高拱在官场上屡次受挫,可他就是不改。这次,他又亲自给冯保送上了一次整倒自己机会。在隆庆刚刚驾崩,万历还未登基前,高拱有一次曾在内阁非常悲痛地说:“十岁太子,如何治天下。”本意其实是悲痛隆庆早逝,留下只有十岁的万历,年龄尚幼难以自理天下。然而经过冯保的一次转述,说:“拱斥太子为十岁孩子,如何作人主。

”听到李太后的耳朵里味道就完全变了。这不是想要造反吗?《明史·冯保传》记载,冯保说这句话的时候,万历也在旁边,“太子闻之亦色变”。于是在李太后的支持,张居正的协助下,冯保以这句话为把柄,使高拱被革职回家闲住,支持高拱的大臣也纷纷被查办,张居正也顺利的当上的首辅。但冯保早已对高拱恨之入骨,并不想就这样放过他,不久又发生了一件奇案,给了冯保报复的机会。

万历元年正月十九日清晨,万历出宫视朝,在乾清宫迎面遇到一名身穿内侍服装的男子。侍卫见其神色慌张就将他擒下,并搜出刀剑各一把,于是万历下旨将他押送东厂审问。而这东厂正是冯保的地盘,于是他和张居正商量后,先是好吃好喝的招待,再用重金收买这名男子。不久审问结果就出来了,这名男子叫王大臣,是蓟辽前线戚继光部的逃兵,受到高拱的指使,由陈洪内应,准备刺杀皇帝。

冯保拿到口供,马上派缇骑包围了高拱府,希望借此机会族灭高拱全家。一时间,朝野汹汹,到处都传冯保和张居正勾结要害死高拱。同时吏部尚书杨博与左御史葛守礼力保高拱,认为他不可能做出这种事。张居正迫于舆论的压力,上疏要求由刑部、督察院与东厂共同审理共同审理此案。结果在锦衣都督朱希孝提审的过程中,王大臣突然翻供:“许我富贵,乃掠治我耶!且我何处识高阁老?”这下朱希孝不敢再审下去了。

冯保也担心事情一发不可收拾,于是命人用生漆酒毒哑了王大臣,然后匆匆移交法司问斩结案,判高拱无罪。后来高拱临终前,还将这事写在了《病榻遗言》,称是冯保和张居正勾结的阴谋。张居正死后,这本书也成为了万历清算张居正的重要依据。王大臣一案虽然没有达到目的,并使满朝官员都痛恨冯保,但也使冯保和张居正坐稳了位置。

此后,冯保内有李太后的支持,外有张居正这个盟友,可以说是权倾朝野,连万历皇帝都惧怕他三分,称其为“大伴”。不过冯保上位之后,虽然收受贿赂,甚至为自己建造生祠,但是在大是大非上却从不糊涂。在政事上,他全力支持张居正进行“一条鞭”改革,从未有任何拖后腿的举动,是张居正最信任的合作伙伴,甚至还写了《司礼监秉笔太监冯公预作寿藏记》,对冯保歌颂不已。

而宫内,冯保非常关心万历的教育问题。在宫里刻印大量教导万历如何成为明君的书籍,又对张居正说:“皇上现在年幼,不要送些奇奇怪怪的东西,以免玩物丧志。”而万历宠幸孙海、客用,常常夜游别宫,迷恋奇巧之物等事,或者哪天没有好好读书,都会被冯保告知李太后。另外,他还时常约束子弟,让他们不敢胡作非为,使他在京城的民间有不错的形象。

 6/6   首页 上一页 4 5 6 下一页

文章TAG:学识  康熙  名字  皇帝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