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大战的主战场在昆阳一线(今河南省叶县),故称为昆阳之战。王莽大军进到昆阳,即按照统帅王邑、王寻的命令,开始围攻昆阳城。王莽新军为了显示其作战威力,把昆阳城包围十层以上,设置了一百多座军营,军旗遍野,锣鼓齐鸣。新军挖地道,使用冲车和棚车攻城,集中了所有的机弩向城内狂射,箭矢像雨水倾泄。战斗最艰苦时,绿林军守城将领王凤等人一度动摇,准备向王邑乞降,但王邑、王寻认为攻克昆阳指日可待,不允许他们投降,否则,便不算建功立业,因而,决心非要踏平昆阳不可。

这使绿林守军认识到只有拼死坚守,以待援军才能有生路,于是更加顽强地与王莽新军搏杀。相传决战前夕,史书记载有:“夜有流星坠营中,当营而陨,不及地尺而散,吏士皆厌伏。”当时的人都是非常迷信的,天降陨石雨,恰在王莽新军营上空爆炸,全部散落在军营中。新军的人都在怀疑,难道是上天在惩罚加罪我们,因而新军人心惶惶。

此时,搬取救援的刘秀率领一万多援兵及时赶到,刘秀精选了三千人做为敢死队,采取擒贼先擒王的战术,自城西冲击新军的中坚指挥中枢。王邑、王寻轻视刘秀,自以为很容易打败刘秀。因而,他们只率领万余人巡视阵地。为了防止各营出现混乱,他们下令各营严格管束自己的部队,没有命令,不准轻举妄动擅自出兵。王邑、王寻迎战刘秀,但他们不是刘秀敢死队的对手,新军的阵势很快就被刘秀敢死队击破,士卒混乱溃逃。

这时新军其余的部队,因不敢轻举妄动,故无人主动支援王邑、王寻军作战。刘秀率领汉军,奋勇冲击,一鼓作气打垮了王邑、王寻的部队,并且斩杀了王寻。王邑的中坚被冲垮,王寻被斩杀后,新军各部队失去了指挥中枢,立即混乱不堪。这时昆阳城内的汉军看到刘秀等人所率的敢死队取得胜利,也大喊着冲出城门,内外夹攻新军,杀声震天动地,恰在此时,也是无巧不成书,碰巧风雨大作,飞沙走石,雷电交加,王莽的四十二万大军人心涣散迅速土崩瓦解。

溃逃的莽兵相互推挤,争先逃命,大雨倾盆而下河水暴涨,新军士卒掉入水中淹死的甚众,以至滍川河被尸体堵塞得几乎断流。王邑仅带少数精骑,踏着死尸渡河才得已逃脱。昆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之一,它决定了新汉两军的命运和未来东汉王朝建立的国运,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有深远影响的战略决战。昆阳之战中,身为偏将军的刘秀一战而天下闻名,昆阳之战不但是刘秀击败王莽的关键之战,同时也使刘秀树立起威望,也为刘秀日后夺取天下奠定了基础。

古代攻城太难,为什么不大量使用吕公车?

古代城墙高大,攻城一方往往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才能攻进城去,所以古代中国制造了许多攻城器械,比如著名的鲁班就是个攻城器械发明家。说道攻城器械,那就得了解一下吕公车。吕公车是一种巨型攻城器械,它高达数层楼的高度,外罩皮革,内藏士兵,依靠牛拉或士兵推进使得吕公车移动。为什么会叫吕公车?因为托古可以制造一种神秘感,威慑敌军。

吕公车可以说就是一座移动的碉堡,因其体型巨大,所以移动缓慢,但是它高度足够可以和城墙平齐,所以可以使攻城方通过吕公车攻上城墙,让防守方失去防御的最大依靠——城墙的保护。吕公车如此厉害,为何不大量生产呢?我个人觉得,第一,生产成本高,打仗就是一场经济的比拼消耗。吕公车虽然厉害但是经济成本太高。第二,对地形比较依赖,吕公车体型巨大会导致运转不便,一旦遇到地形崎岖难行就会使它的使用的价值大打折扣。

宋徽宗与宋钦宗身为皇帝,为什么这么容易被金人抓走?

靖康之耻是赵家官人自作自受,在不了解金人的实力前,盲目引狼入室,还无事生非迎来祸端。事件发生后,又不能决断,始终处于左右摇摆,导致处处失机。造成这些混乱的根子,就是党争的遗毒,内耗让大宋奄奄一息。从最后滑稽的收场,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腐朽透顶,活该被灭的政权!对金国人认识不清,无事生非惹事端金国人与大宋中间隔着大辽,在金国人对没落的大辽发动灭国战争的时候,大宋不顾自身条件,不看天下形势,愚昧地联合金人,参与了灭辽战争。

辽国被灭,大宋似乎报了二百年间的仇怨,可是他们就没想过,辽国已经不是狼,宋辽百年和平持续了百年;而金国人则是虎,与虎为邻,这不是找死的节奏吗?更可怕的是,大宋孱弱的军事实力,在灭辽战争中暴露无遗。应该说,金国灭辽后,当时的皇帝完颜吴乞买,基本遵从了完颜阿骨打的政策,对北宋还算客气,可笑的是,大宋自己干起了摸老虎屁股的事。

 3/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攻城  皇帝  古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