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被灭后,北方辽国的很多汉人,不愿意臣服金国人,纷纷逃往大宋。按宋金双方的条约,双方都不得招降纳叛,可是宋廷居然就接纳了逃回汉地的遗民,这件事让金国人很恼火。如果你腰杆子够硬,人家也许干瞪眼,可是你就一只软脚蟹,还敢公然违约,挑起事端,实在怀疑当时的权贵们是用屁股想问题!金国内部本来就有强硬派,一直找不到借口,现在好了,送上门的理由,人家岂能不纳?这就是宋金交战的开端!目标不清晰,左右摇摆丧失主动权战争一开始,大宋就一败涂地。

宋徽宗吓得禅位南逃,宋钦宗在哭哭啼啼中,被大臣们硬架上龙椅,就这幅德行,估计赵匡胤会捶碎棺材板!是打还是和?从一开始宋钦宗就左右摇摆,他一边派出以康王赵构和张邦昌为首的使团,入金营和谈,一边派出姚平仲去劫营。这种做法无疑是在激怒金国人,也完全不顾和谈使臣的死活。其实宋钦宗原本也没有关心过使臣的生死,他只关心自己可怜的名誉问题。

想打,打不过人家,想和谈,又不想落下卖国的骂名。于是他就让张邦昌和谈,却又不给与割让土地的承诺。想打,又不敢大张旗鼓,气壮山河地来一场大战,而是偷偷摸摸像个鼹鼠似的搞小动作。结果就是,和谈无法进展,战争准备又不能充分执行。那个偷营的姚平仲更滑稽,失败后一口气跑了几千里,到蜀地隐姓埋名避难去了,留下一屁股屎让别人擦。

忠臣误国,不比奸臣误国危害小从后来的结果看,金国人内部分歧很大,根本没有吞并大宋的计划,无非是解解气,从大宋讹诈一笔而已。也就是说,至少大宋还没有面临灭国之灾,那怎么就演变成了国破家亡呢?忠臣误国!我这么说估计会遭到很多愤青的抨击,没头脑的人总喜欢以道德的大帽子压人。奸臣卖国可恨,可是历史上也不乏忠臣误国,更有很多打着忠臣的旗号,谋个人私利。

恰恰很多愚蠢的家伙,被道德制高点迷惑,跟着瞎起哄,可悲!靖康之变其实完全可以避免,既然金国人没有灭国打算,无非就是贪利,你在无力抵抗的情况下,那就只能割肉呗,先活下来,再励精图治嘛!偏偏朝中的忠臣们不干,义愤激昂地坚决要打。实事求是讲,大宋的军事孱弱,绝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得了的,对金国人根本没有获胜的可能性。

割肉很疼,承担骂名更糟心,可是看看后来的结果,金国人占领开封,中原一带百姓遭受了多大的损失?远比和谈损失大得多!好吧,再退一步,要打就打,即便亡了也能彰显一下血性。可是,你得做准备啊,拿出打的架势啊!没有,除了嘴上喊,基本不作为,白白错过了和谈争取来的时间。请问这种忠臣有什么用,除了喊着口号标榜自己而外,对国家和人民可曾有一点帮助?党争的死结解不开,国家利益成添头更可气的是,对于战与和的争议,已经脱离了对战局本身的关注,而是转移到另一个战场——党派之争!北宋自王安石变法后,新党和旧党之争,已经演变成恶性肿瘤,在大宋肌体里扩散开来,无法根除了!只要一方提出意见,另一方就会完全不顾事实地反对,目的根本不在于事件本身,就是为了踩倒对方,自己一方上位。

靖康之变也是一样,但凡客观一点就能发现,其实主战派和主和派,如果能真正把目光聚焦在事件本身,是可以达成一致的。比如,战,该如何战,战的最后结果是什么?国家能否承受得起?和,该如何和,代价有多大,是否有利于大局?这些问题想清楚了,双方协调一致,定好基调,该和谈就去和谈,定好底线,慢慢拉锯,给战争充足的准备时间。

和与战同步进行,一软一硬,和谈能达成以较小代价换取金人退兵更好,如果不能那就战。这么说的前提条件是没有党争,都把心思放在事件上。当时已经做不到,主战派指责主和派卖国,主和派指责主战派破坏和谈,打成一锅粥,国家利益成了他们利益派系之争的添头!滑稽的京城保卫战,败得让人瞠目结舌在这种内乱中抗金,毫无胜机,即便金国人给足了大宋时间。

当金国人忍无可忍,第二次兵围开封时,北宋以一种让人无语的滑稽,给自己划上了一个句号。金兵眼看就到,宋钦宗才发现,内部为了争斗,竟然对城防没做什么准备!新上任的“忠臣”,兵部尚书孙傅一拍胸脯,没问题,我请了一个郭神仙,保开封无虞!郭神仙叫郭京,号称通“六甲神兵”之术,只要7777名士兵,布下阵势,由他施法,任他多少金兵,都有来无回!宋钦宗被忽悠得大嘴咧到耳根,大批金银财宝赏赐郭神仙。

 4/5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攻城  皇帝  古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