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李善长也是丞相、太师,但是他封爵韩国公,不应算作正统的文臣。而且他也不是经科举入仕为官,所以相比张居正来说,文臣的身份稍显不符。)清承明制,官员等级制度基本不改,照搬执行。但对于高品官职(大学士、诸部尚书等)正一品对应官职,顺治初设立满汉分职所置,满员正一品,汉员正二品。后在康熙时均定为正二品。

雍正八年(1730年),清更定制度,大学士满汉均定为正一品,以后永为定制。清代正一品官职确定为:太师、太傅、太保、诸殿阁大学士(文臣朝官);大学士衔外任总督(文臣外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武臣朝官);伊犁将军、绥远将军(武臣外官)。需要说明的是:清代官员制度,品级不再是衡量地位的唯一标准,明朝官员中地位超然的大学士,在清康熙以后,不再承担实际朝政功能,只是清贵悠闲、尊崇地位所用。

清代权力中枢,前期在议政王大臣会议,康熙时逐渐转移到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南书房;雍正时,世宗设立军机处,自此朝廷权力中枢掌握于军机处(或者说直接掌握在皇帝手中)。正一品的大学士们,再也不能介入朝政、处理政务,而是作为虚衔,处理一些考试、教化、修书等文化教育方面的事务,地位崇高、实际无所事事,不再重要(或者是宠臣、重臣以功额外获得大学士衔,那其实是属于加官,荣誉名头而已)。

而清代,也是历代王朝中,少有的外任地方官员可以授封正一品官位的朝代(大学士兼总督、伊犁将军、绥远将军),其中还有武职一品,确实是异数。在这也体现了清中央朝廷对于地方掌控能力之强,可以自信地设立高品级外官而不担心对社稷造成危害。综上所述,中华历代王朝正一品官职(或者相当于正一品官职),基本上涵盖以下几个范围:一、三公或者相当于三公官职:太师、太傅、太保、太宰、太尉、司徒、司空等;三公者,帝之师,辅佐天子、匡正不足、教化君王,是自周代起就设立的顶级官职,之后历代沿袭,为诸臣之首。

------“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竟邦,燮理阴阳,官不必备,惟其人。”《尚书·周官》二、皇帝之下,实际处理朝廷政务的辅臣,即丞相、录尚书事、尚书令、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大学士等;这也是遵循秦汉以来,辅佐皇帝,总摄百官的诸臣之首为天子以下第二人的准则。三、军事最高长官:例如太尉、大将军、大司马、大都督等,原因与丞相所述一样,都是为了推行军政事务、贯彻军令。

(不过因为武职的特殊性和敏感性,汉以后,最高军事长官一般为虚置,不再实授,以免权臣以此篡夺社稷。明初大都督实授,也不过二十年即废除)。四、皇室宗亲及近臣,例如宋时宗室授司空、开府仪同三司;明时宗室授宗人府令、正;清代以皇子或宗王为领侍卫内大臣等:这些宗亲授予官职,只是虚居其位,地位尊崇,厚加其禄而已,实际意义不大。

唐代的宰相是三品官,那一品、二品是什么官?

其实我们要知道宰相从始至终都不是什么正式的官职名,它只是民间对于辅佐君主并掌握最高权力的官员的统称。据史书载在商代伊尹为相,周代周公为太宰,而这两人都是商周时期最著名的执政大臣,所以在春秋之后,史书就习惯的称呼那些掌握着朝廷最高权力的官员为“宰相”。在唐朝并无正式的宰相或丞相等官职名。当时民间却习惯的称呼在唐朝担任某些官职的官员为宰相。

比如中书省中书令、门下省门下侍中和尚书省尚书仆射等三省长官都可称宰相,当然这里稍微提下在唐高宗之后,尚书省的尚书仆射只有加同中书门下三品或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才能被称为宰相,因为其实在唐朝原尚书省最高长官应该是尚书令,只是隋朝时期因尚书令权力过大,所以逐渐成为虚衔。及有权参加政事堂的官员,在唐朝加授参议政事、参知政事、同知政事、同平章政事等政事官衔的也可称宰相。

所以唐代的宰相其实不是指一个人或一个官职,而是指的一群人或一堆官职。那么这样看来唐代的宰相也不都是三品官,其中代宗时期中书省中书令就是二品官。当然在唐朝一般情况能被称为宰相的官职太多都为三品,甚至是更低。但需注意唐朝的官职在德宗大庆二年曾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当时三省中的最高长官都变成了正二品,包括侍中和中书令。

 5/9   首页 上一页 3 4 5 6 7 8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官老爷  一品  贪玩  册封  游戏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