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一个好奴才啊,多尔衮很欣慰!范文程也许想打造一个盛世江山,这种成就感像吸毒一样让他欲罢不能。但越是这样,他就越可悲。因为他始终是清朝的鹰犬,不是人。1666年,这个自称“大明骨大清肉”的清朝四朝老臣去世,葬于北京怀柔县红螺山,康熙对其给予了很高评价,毕竟立了大功。300多年后的今天,范文程的墓早已被炸平。

古代的大臣是如何上班的?

古代的大臣是如何上班的

古代大臣上下班整体模式上和现代相似,即朝聚晚散。然而具体时辰上又比现代社会特别是机关的朝九晚五的作息时间要大大提前,可以说是“鸡鸣即起,洒扫成渠”。这种起居规律与农业社会中大多数人的作息习惯相一致。从春秋时代开始,国家大臣的上朝时间逐渐定型为卯时(即早晨五至七时)。中央各机关供职的官员一般要参加由君主亲自主持的最高国务会议,俗称朝会,故京官上班的第一道程序,便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上朝”。

朝会有大朝、常朝等区分。在朝上,皇帝必须针对一些热点问题先在朝会上咨询大家的意见,所以大臣们在上朝后,加入己见,以议时事。除法定的节假日外,这种具有实际内容的常朝,几乎每天都要举行。上朝时,一二品大员年高者,特赏可以骑马或坐椅轿外,其余人一律步行入宫;又因随从不得跟入的缘故,没人给你举灯照明。尽管是黎明开会,但是夏天天亮就得早起,一般还可以看得清路况;冬天天黑,路况不明,匆匆赶路的大臣们造成扭脚的事,也常有发生。

朝房及各门外,绝无灯火。皇家那么小气?原来是为消弭火患,防患于未然!结果便是百官“戊夜趋朝,皆暗行而入,相遇非审视不辨”。甚至还发生过有人在雨夜趋朝时因路滑失足跌入御河溺死的意外。到了清朝,凡亲王与部堂长官上朝,皆有专人打灯引至景运、隆宗二门;军机大臣则有角灯导入内右门。这倒不是皇帝老人家发了善心,主要是奏事处官员、各部院衙门递奏官和各省提塘官,提前送到的各种文件和报告或许会成为皇帝在朝会上提出讨论的议程,所以叫大臣们提前阅览,也算是加快效率吧。

因而特许加灯。也有一些大臣和王爷级别的高官私交甚好,在路上偶遇,忙跑几步,掏出文件,借一些打灯笼的光亮,看文件的。于是有了“借光” 这个词。古代官箴以“清、慎、勤”为基本原则,“勤”的起码要求,便是按时上班下班,历代典章制度中,多有规定。如《唐律疏议〃职制五》有一条“官人无故不上(班)”的法令说,内外官员应上班而不到的,缺勤一天处笞二十小板,每再满三天加一等,满二十五天处杖打一百大板,满三十五天判处徒刑一年。

倘是军事重镇或边境地区供职的“边要之官”,还要罪加一等。同书《职制四》中,还有一条点名考勤的法令和解释,大意是:内外官吏应点名检查实到人数,有时一天几次,频频点名,点名时未到的,每缺一次点名笞打二十小板。倘每次点名不到,完全不来上班,就计算天数,按无故不上班的罪名议处。朝会的时间,根据议程多少有长有短,一般多在辰时(上午七至九时,这里多指九时)结束,称“散朝”。

如果没有皇帝特约的大臣留下外,其余人等都可以下班了。和现在的墨守成规的晚5点——7点下班相比,那时候的上班议政还是很讲究效率的。当然,传统节日也有放假。周朝就有文字资料规定,除夕朝廷官员不用上朝;在唐玄宗时期国家明文规定,在清明节这一天要给祖先扫墓,祭奠。传统清明节有“清明节后寒十天”的说法,即清明节前后十天都可以扫墓,在唐玄宗时期规定端午节大臣可休息, 中秋节,到了唐代明确规定有一天假日。

清朝的军机处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机构呢?

清朝的军机处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机构呢

军机处最初是在中枢成立的负责西北军事作战的几人小组,后来渐渐扩展,成了皇帝的秘书处与全国的机要中心;再后来慢慢具备行政职能,有了首揆、开始分管具体事务,成为实实在在的最高行政部门;最后转化为责任内阁。(军机处)1、西北军事作战的中枢指挥小组明朝辽东作战,中枢只是一度成立了协调户兵工三部侍郎,后来更没做大的调整,军事机密外泄已经成为常态。

清朝满蒙一家,青海和硕特、西北准噶尔都是蒙古人系统,双方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保密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张廷玉)尤其是和通泊的惨败,让雍正更坚定了决心。2、实用的东西就要推广军机处对西北用兵有帮助,对于皇帝驾驭臣下自然也有用。之后军机处就升格为皇帝的秘书处了,人员没有编制,全是君上制定。可能是王大臣,也可能是内阁大学士、还可能是六部大臣,都是皇帝的亲信。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进议证  文武官  一品  武官  高级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