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德在天,则大人之路亨也。夫位以德兴,德以位叙,以至德而处盛位,万物之覩,不亦宜乎?”王弼年少才高,不过,上面这个解释一点儿逻辑也不讲,太像“拍”帝王的“马屁”。唐孔颖达《疏》云:“《正义》曰:言九五,阳气盛至于天,故云飞龙在天。此自然之象,犹若圣人有龙德,飞腾而居天位,德备天下,为万物所瞻覩,故天下利见。

”《疏》又云:“《正义》曰:龙德在天,则大人之路亨,谓若圣人有龙德居在天位,则大人道路得亨通,犹若文王拘在羑里,是大人道路未亨也。位以德兴者,谓王位以圣德之人能兴王位也。德以位叙者,谓有圣德之人,得居王位乃能叙其圣德。若孔子虽有圣德而无其位,是德不能以位叙也。”《正义》,是孔颖达等奉敕编写的《五经正义》。

他的上述注释,不无道理,显然比王弼的说法“周延”了许多。无论如何,汉以后,帝位即被称为“九五”了。沈约所撰《宋书.武帝纪》曰:“夫或跃在渊者,终飨九五之位。”这说的,是南朝刘宋开国皇帝刘裕。二说孔颖达对“九五”的解读比王弼“周延”,主要是指他“言九五,阳气盛至于天,故云飞龙在天。此自然之象”这句话。不管《周易.乾》何时成为“卦爻”,但其记录的,确实是“东宫苍龙”星宿的“自然之象”。

公元前五千纪,中国上古先民,已经形成了由“东宫”的角、亢、氐、房、心、尾六宿,及以“西宫”觜、参两宿和南北两“宫”若干星宿构成的古典天文学“四象”系统。“东宫”,后来被添加进去了“箕宿”成为七宿,所呈现的天象,古人称之为“龙”,甲骨文的“龙”字即为此天象之象形。《周易.乾》之卦辞,记录的,就是“龙星”的运行及特征。

《乾》“初九”卦曰:“潜龙,勿用。”“潜龙”,马王堆汉墓帛书本作“寝龙”。 说白了,“潜龙”或“寝龙”,就是“龙星”因与太阳同出入,古人称之为“日躔”而隐匿不见。公元前两千年,这种星象发生在秋分之时。《乾》“九二”卦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田”,有“天田星”和“田猎之田”两种解释,总之,立春之后,龙星角宿昏见东方,初现于地平之上,亦为前两千年之星象。

《乾》“九四”卦曰:“或跃在渊,无咎。”“渊”,古人指地平线以下之空间。《说文》云:龙“春分而登天”。此时,龙星整体黄昏时跃地而尽出,即所谓谚曰“二月二龙抬头”。《乾》“九五”卦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此时,龙星升于南天正中,当在立夏时节。《乾》“上九”卦曰:“亢龙,有悔。”“亢”,是极至之义。“亢龙”,指阳极转衰,前两千年,是为夏至之日。

《乾》“用九”卦曰:“见群龙无首,吉。”“群龙”,即《彖》所言“六龙”,指龙星六宿。“无首”,是说立秋之日,角、亢二宿距太阳很近而不可见,龙身、龙尾尚在,这是黄昏时龙星在西方地平线上的星象。《乾》卦以上六条卦辞,描述了龙星从立春至立秋的不同形象。(1-9为甲骨文龙字;10-12为龙星星象)三把以上天象综合起来,且给与核心解释的,是《乾》“九三”卦辞。

其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这里的“君子”,不同于后来儒家所说的“君子”。孔子说的“君子”,泛指有文化、有道德之士,当然指贵族。而《周易》中的“君子”,一般是指“君王”。这是因为,《周易》早于孔子,记载了上古先民观象授时的经验和知识。而那个时候,观象的“组织者”或“执行者”,是掌握权力的群落或部族首领。

所以,古人的观象授时活动,不单单是一种“科学实践”,更是一种政治活动。这个活动,不仅为当时的人们提供了生产生活的依据,更与发号施令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为王权的基础。《周易.说》卦曰:“乾为君。”《系辞下》曰:“盖取诸乾坤。”唐李鼎祚《集解》:“乾为明君。”又引荀爽:“乾者,君卦也。”《国语.周语下》韦昭《注》:“乾,天子也。

”《周易》中的“大人”,则为贵族之统称。“终日”,即为“整日”“整天”。“终日乾乾”,是说始终观象不止。“夕惕若厉”,则曰从早至晚从不懈怠,即所谓“朝乾夕惕”之出处。李鼎祚《集解》引干宝语:“反复天道,谋始反终,故曰‘终日乾乾’。”后来,“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成为帝王勤政的代名词。《文选.韦弘嗣博弈论》:“圣朝乾乾。

”《注》云:“乾乾,勤心也。”陆德明《释文》:“郑玄云:惕,惧也。厉,危也。”《后汉书.明德马皇后纪》:“故日夜惕厉。” 最后要说的,是《乾》卦卦辞曰:“元亨,利贞。”《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始终,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

首出庶务,万国咸宁。”这是对《乾》之“君卦”的正解。“万物资始”“品物流形”,也正是魏征奉敕撰《九成宫醴泉铭》使用的词汇,用以颂扬唐太宗“乘六龙以御天”而“保合大和”“万国咸宁”。“九”和“五”,与八卦之“术数”化有关。总之,“九”是阳数之极;“五”是“九宫”之中宫,代表“天神之吏”,也就是人间的帝王。

明清皇帝用年号称呼,以前为什么不用年号称呼皇帝?

古代中国的纪年都采用帝王来纪年,通用格式是“帝王 X年”。帝王登基那年称为元年,之后则是按年岁记,比如秦始皇登基后的第37年,史书记载为秦始皇三十七年,用公历记的话则是公元前210。纪年格式"帝王 X年”中的“帝王”通常有三种格式,分别是谥号、庙号、年号。谥号是对帝王的综合性评价,庙号是帝王在家族中的辈份,年号则是帝王在位期间使用的纪年名字。

隋朝之前采用谥号,唐元之间采用庙号,明清则采用年号。唐朝开始谥号越来越长,既不方便记忆,又不方便书写,失去了谥号的原本作用,故弃谥号用庙号。庙号并非每个帝王都拥有,只有对国家有重大贡献的帝王才拥有,不过唐朝开始每个帝王都有。庙号虽然跟谥号有别,但是演变到最后庙号也有了谥号的部分功能,因此明清两朝采用年号来表示。

明清以前,一位帝王的年号可以有多个,明清开始,一位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汉武帝的本名是刘彻,谥号是汉武帝,庙号是汉世宗,年号有“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等。唐太宗的本名是李世民,谥号是“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庙号是唐太宗,年号是贞观。康熙皇帝的本名是爱新觉罗·玄烨,谥号是“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庙号是清圣祖,年号是康熙。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文章TAG:剧本  古将  百变  侦探  天道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