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仁义不施,战无道义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其意思是:春秋时期没有合乎“义”的战争。哪一国或许比这一国要好一点,这样的情况倒是有的。所谓“征”,是指上讨伐下,同等级的国家之间是不能够相互讨伐的。在孟子看来,这天下能发动战争的,只有天子一人,而诸侯之间的征战并无道义,“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因此以孟子为首的儒家学派对于战事多贬斥之言,并认为所谓义战,必用天子之命,所以说“征”乃是“上伐下”。地位相同的诸侯国互相征战,那就是藐视天子,目无王法,是“擅兴之罪”。但也并不是说所有的战争就被儒家鄙夷,齐桓公“尊王攘夷”,天子不敢得罪,以礼相待,后世看来觉得是周天子太“没用”了,只能做个傀儡国王,而儒家则认为齐桓公引众诸侯来朝进贡,此乃仁义之举,齐国“召陵之师”是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成功遏制了荆蛮楚国的扩扎,维护了中原诸国利益,所以也是符合道义的。

但这并不能改变“礼乐崩坏,人心不古”的混乱局面,所以孟子说虽然“彼善于此,则有之矣”,然而终究还是“春秋无义战”。三、战不可避,只能自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在孙武看来,战争需要“仁义”,但是并不把"仁"放在首要地位,因此《孙子兵法》一方面讲“仁”、"礼",但又不把它放在首要地位;另一方面是重功利,在兼并战争中,大国争霸,小国谋存,这些都是“重功利”的表现,因此战争是不可避免的。

孙武认为:“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可以看到,“智”、“信”都在“仁”前面,为何?因为战争是为贵族服务的,但参加战争的主体却是黔首,平民百姓不懂文化,又何谈“仁义”呢?因此孙武在讲将领的五德时,把“智”放在首要地位,而把“仁”的要求放在次要地位,是十分自然的。而且此“仁”也非孟子倡导的“仁政”,而是将"仁"用于对士卒的管理和教育方面,即“视卒如爱子”等。

在孙武看来,为国家而战,视民如子便是“仁”了。而春秋时期的战争,皆是因周王室衰微,天下需要一个新的“共主”,各国互相攻伐,小国被大国吞并,都是为“和平”而努力,因此春秋时期的战争也是有“仁义之战”的。众人对“春秋无义战”的说法莫衷一是,有人认为这是周王室自讨苦吃,当其衰微,自然需要通过战争确定新的“天子”,而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也有利于民族迁徙,文化融合,经济、政治等发展,这些都是“仁义”之举。

周惠王十五年的神降临,真的是神吗?

周惠王十五年,为公元前662年。《左传·庄公三十二年》记载:“秋七月,有神降于莘。”莘,为西虢国之地,位于今河南三门峡市的峡石镇西十五里的莘原。《左传》记载有神降临之事,却没记载下所谓的神到底是什么神,又有何神迹。但从神能说话这点来看,这位神极有可能是人扮的。先不管这位神是真是假,现代人更应该关注的,是当时人对神的态度。

因为西虢国与周王室关系密切,周惠王很快就得知了这一消息。神居然不在周王室土地上出现,让他有些不甘心,便问内史过:“这是为什么?”内史过答道:“国家要兴起的时候,神仙就会降临,监视其道德如何;将要亡之时,神仙又会降临,观察其恶行。因此,有因得神而兴者,也有因得神而亡者,虞、夏、商、周都有这样的故事。”内史过这番话,其实就是安慰周惠王,不要把神降临人间看作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神仙有可能是要“兴”你,但也可能是要“亡”你。

周惠王听了过后,又问道:“那该怎么对待神呢?”内史过答道:“用祭品来祭祀他就行了。神仙到达的日子,也就表明了应该用来祭祀的物品。”古代祭祀,按天干地支的日期不同,所用的祭祀物品也不一样。所以,内史过建议周惠王用适当的物品祭祀一下就行了,也不必过多铺张浪费。讨论过后,周惠王就派内史过前往西虢国祭祀。但在祭祀过程中,内史过却听人说西虢公在向神请求土田,大不以为然,批评道:“西虢国一定会亡,西虢公执政暴虐,却喜欢听命于神!”内史过能说出这番话,可见他对于神仙并不是盲目崇拜。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攻略  大义  春秋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