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三国战争不断,使得人口下降,经济受损,三国皆重视经济发展。其实这也不是三国的开始,毕竟这个时候刘备和孙权没有登上历史舞台呢。所以,这个三国始年,从《三国志》开始,往往被各种三国主题历史著作与电子游戏所采用。那么为什么三国乱世最为出名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第一,三国乱世格局较为简单。

三国时期的真实情况怎样

三国时期的真实情况怎样

东汉王朝分崩离析,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并不是因为张角的黄巾起义,而是因为以上刘焉的这段建议。所谓的平定黄巾之乱,其实是指消灭了黄巾军的主力,以及首恶张氏三兄弟。但实际上,此后的几十年间,各种各样的黄巾余党层出不穷,祸乱四方。因此,时任太常的刘焉向朝廷建议:将刺史改为州牧。这个提议,直接导致了汉末的军阀纷争。

具体原因何在,我们今天试着来解释一下。首先,我们要解释一下行政区划这回事。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推行郡县制,将天下分为三十六郡——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三十六个省。三十六是一个很好的数字。为什么呢?因为秦汉之交,数字以六为尊,所以才会有秦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铸金人十二、徙天下豪富於咸阳十二万,等等。甚至于在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作为全书总纲的本纪都是十二篇。

此外,他还有一篇表,叫《十二诸侯年表》(里面有十三国)。秦行政区划图(图片来源于网络)秦郡的实际数目,历来众说纷纭。但是“秦三十六郡”是最初的说法,是郡县制在全国获得成功推广的标志,流传也最广,故我们采用此说。当然,这只是表面的好处。真正的好处在于,三十六这个数字不多不少,作为中央下一级的行政区划,很便于中央管理。

多了,管理起来很困难;少了,又容易造成地方集权。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东汉时候,郡以及同一级的国,逐渐发展到了九十八个。这时候,中央直接管理起来就很是不便了,但是又不想过度分权,怎么办呢?于是便产生了一个折中的办法:设立刺史。具体而言,就是将天下的近一百个郡,划分为十二个刺史部及司隶校尉部。在郡中,行政依然由郡太守负责,但诸如郡中官员考察、地方风化、稽查捕盗等行为,则上归由负责该郡的刺史负责。

这一制度在汉武帝时期设立,到东汉时职权设置已经十分成熟。一直到黄巾之乱以后,其运转才出现问题。承平之世,尽管刺史的职责之一是捕盗,但所谓的盗贼团伙能上百人就不错了,刺史只要带点正规军,消灭这群贫困人口是分分钟的事。可黄巾之乱以后,情况大有不同。地方上动辄就有几十万的黄巾余党,刺史手里那点人,对上了简直就是羊入虎口。

下面的郡守倒是有兵,但是一来兵力不足,二来地方官虽然守土有责,却没有剿匪的义务。所以大部分时候,郡守只要把黄巾贼赶出本郡地界,就完事了。刘焉的提议,正是针对这样的现状而提出。他建议将刺史改为州牧,最大的区别,不是州牧的爵位提升了,而是职权发生了变动。以前郡为一级,行政直接向中央负责;如今却是降了一级,改为向州牧负责。

也就是说,在国家本来的两级行政体系中,硬生生的又插入了一级,郡县制变成了省-市-县制。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一州之内,权责得到了统一,有利于剿灭黄巾余党。但问题在于,这项制度,也直接造成了军阀的割据。最初中央在划分行政区划时,就是考虑到防止地方坐大,才把郡国刻意划小。中央宁愿面对近百个郡国,也不愿意将其合并,本来就是强干弱枝之计。

如今为了平叛,反其道而行之,给大汉朝的统治带来了极大隐患。当然,刚开始的时候,这种隐患并不明显。毕竟,州牧的任命还是掌握在朝廷手中的。但是,马上就不是了——这个锅,我们有请董卓来背。袁绍召集诸侯反董卓,董卓为了避其锋芒,从洛阳迁都长安。以此事为标志,中央从此再无力号令地方。通俗的说就是:此前中央任命的官职,任命了就是任命了。

但从此以后,中央再做任命,地方就不一定接纳了,而是看谁的拳头更硬一点。所以我们才能在《三国演义》里看到陶谦与刘备的私相授受。当时的真实情况是,陶谦一死,地方官吏就把徐州牧的印信直接送给了刘备。刘备呢?给朝廷写了一封信,然后就大摇大摆的当起了徐州牧。而刘焉之所以给朝廷提出“改刺史为州牧”的进言,本身也没安什么好心。

 1/6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三国  爱看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