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主张比较晚起,应当算是现代史学研究方法介入之后的产物。主张三:曹刘孙先后建国曹操、刘备、孙权先后216-222年间称王,曹丕、刘备、孙权先后在公元221-229年之间称帝,孙权虽称帝晚,但称吴王的时间大致与曹刘称帝相近,所以基本上在公元219-222年之间,也即汉中之战、襄阳之战与夷陵之战之间,魏王国升格为魏王朝,汉中王国升格为汉王朝,孙权幕府升格为吴王国,大致在曹丕代汉之后,名实相副的“三国”纷纷建立起来,那么,既然东汉终结了,就必须有一个称号取而代之,三国便很适合描述西晋灭蜀之前的形势,所以,狭义上的三国便从曹丕代汉起算。

主张一基本上算是广义的三国时期始年,主张三算是狭义的三国时期始年。主张二的存在感要比主张一、三弱一些,可以看做是汉末时期或广义三国时期的一个内部小分期。三种主张均有其合理性,所以我们读史时,大可不必纠结于孰是孰非,而是要明白三个主张背后的逻辑,从而帮助我们理解这段乱世。觉得本答有帮助,一定要点赞支持哦,您的赞同是原创文字的必备动力哦。

三国时期,真实的诸葛亮是什么样的?

三国时期,真实的诸葛亮是什么样的

提起诸葛亮,中国民间老百姓都知道他上懂天文、下知低理,能掐会算、有时还能呼风唤雨。诸葛亮能登上神坛,得力于《三国演义》。不是罗贯中故意造神,而是他反映了那个时代广大民众的心里诉求,这得从复杂的历史大环境说起。其一,《三国演义》是作者以蜀汉割据政权为正统,将曹魏的领导人曹操说成篡汉的奸贼;无视曹操统一国家的大业,而极力歌颂诸葛亮的《隆中对》,以及造成国家在即将统一时重新分裂的一系列活动。

其二,诸葛亮成为民众呼唤的人物。当时,蒙古大军催枯拉朽般地向南奔袭。腐败的南宋小朝廷已没有德高望重、一呼百应的领袖人物,小皇帝是个傀儡。这就是当时南宋王朝的政治形势。在节节败退之时,中原广大民众呼唤着“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的英雄人物,希望他能顶天立地站出来改变历史!去哪里寻找这样的人物呢?现实中没有,那就只能从“小说”中寻找。

既然已选中蜀汉政权为旗帜,诸葛亮当然成了民众中唯一的人选。以上是《三国演义》里有点神化的诸葛亮,那么现实中真实的诸葛亮呢?诸葛亮(181—234),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东汉末年隐居于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西)。建安十二年(207)刘备三顾茅庐,他向刘备提出著名的“隆中对”,即占领荆州、益州,争取西南各族的支持,联合孙权,共同抗击曹操。

后来刘备病死,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主政期间励精图治,实行屯田,改善与西南各少数民族的关系,五次大举出兵伐魏,234年病死五丈原,葬定军山。诸葛亮一生好学,他分析能力非常的强,言之有物。他能把书上看到的东西,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判断归纳总结出来,就是现在所说的理论联系实际。所以他看问题、判断事物非常的准。

三国这段历史,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三国(狭义220年-280年,广义184年、190年或208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有曹魏、蜀汉、孙吴三个国家。汉末三国战争不断,使得人口下降,经济受损,三国皆重视经济发展。由于战争需求,各种技术都有较大发展。三国时期开始的时间学者各有不同见解,一般分成狭义及广义。狭义是220年曹丕逼东汉汉献帝禅让,建国曹魏,是东汉灭亡开始。

广义一般认为有184年东汉黄巾之乱开始。这源自汉灵帝为解决黄巾之乱而成立州牧制度,该制度导致地方割据,天下分裂。其他观点还有:190年董卓挟汉献帝离开洛阳开始,这时东汉朝廷已经崩溃;208年赤壁之战后开始,这时三国鼎立形成雏型。历史学家多注重三国鼎立的形成与过程,自184年东汉已开始失去政权实体、群雄割据,形成三国雏型直到魏代汉为止,所以往往将这段184年到220年的时间纳入三国时期加以讨论。

三国时期人才辈出,后世常常追思当时风云人物。在唐宋诗词中出现大量三国内容。元明清期间,三国事迹更加深入人心,成为戏剧和民间艺术文学常见话题。明代罗贯中以这段历史为蓝本,编撰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成为了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其丰富多彩的历史内涵也流传到亚洲及世界各地,影响了这些地区。晋代陈寿所作《三国志》,后经裴松之注引,颇有参考价值。

 3/6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三国  爱看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