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打着为大汉朝着想的名义,实际上是因为自己看中了交州。这个时候,有人跟他说“益州分野有天子气”,他便又转而求取益州牧的位置。后来的历史我们就都知道了:刘焉最终获任,并在死后将这个位置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刘璋。再后来,就转到了刘备的手里。董卓自己,在进京之前,便是并州牧。那其他的地方呢?答曰:董卓自己送人了。

在废立了皇帝以后,为了换取官僚集团对自己的支持,董卓任命了一大票的士人为地方官。结果,这些人一到地方上,就马上和袁绍串通起来,联合反董。“初,卓信任尚书周毖,城门校尉伍琼等,用其所举韩馥、刘岱、孔伷、张咨、张邈等出宰州郡。而馥等至官,皆合兵将以讨卓。卓闻之,以为毖、琼等通情卖己,皆斩之。(《三国志·魏书·董卓袁绍袁术刘表传》)”流氓没文化,始终是个硬伤。

说完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肇始。接下来,个人想说说“土崩”和“瓦解”之间的区别。这两个概念,由《汉书》里一个叫徐乐的人提出。此人无生卒年月,无生平事迹,只留下了一封奏折。但因为这封奏折写得实在是太好太好,因此经班固之手得以流传至今。奏折里,徐乐提出了两个概念:一个叫“土崩”,另一个叫“瓦解”。土崩瓦解,于今人而言,无甚区别,但在徐乐的奏疏中,差别巨大。

什么叫土崩?徐乐举了秦末的例子。他认为当时百姓流离失所、困苦不堪,对统治者怨声载道而上层却不知;地方上,也是行政混乱,道德沦丧。正是因此种种,才会有陈胜的揭竿而起,然后遍地星火燎原。(“秦之末世是也。……由民困而主不恤,下怨而上不知,俗已乱而政不修,此三者陈涉之所以为资也。此之谓土崩。”)什么叫瓦解?徐乐举了七国之乱的例子。

七国虽然兵多将广,粮草精足,但是,他们上得不到其他诸侯的支持,下没有普通百姓的响应。面对朝廷的大军,自然容易败亡。(“七国谋为大逆,号皆称万乘之君,带甲数十万,威足以严其境内,财足以劝其士民,然不能西攘尺寸之地,而身为禽于中原者,此其故何也?非权轻于匹夫而兵弱于陈涉也。当是之时,先帝之德未衰,而安土乐俗之民众,故诸侯无竟外之助。

此之谓瓦解。”)不准确的概括一下就是:“土崩”,是中央对基层组织能力的丧失;“瓦解”,则是对中层控制能力的丧失。那么东汉末年,属于哪一种呢?前篇文章我们提及了黄巾之乱,看上去很像是“土崩”。张角披着宗教的外衣,在全国范围内都形成了巨大的组织能力。但实际上,东汉的灭亡,是“瓦解”。董卓以后,军阀割据要津,招兵买马,拥兵自重。

运气差的,在混战中身死族灭,如袁氏兄弟;运气一般的,四处征伐,三分天下有其二,这是曹操;运气好的,则守着一块地从始到终,譬如孙权;当然,还有运气好到爆的,五十多岁了,人生居然还能焕发第二春,从一无所有到绝地大反击,这就是刘备了。纵观三国的军阀混战,除了刘备等寥寥几人,你会发现,其余都是体制内的官僚,如曹操、袁绍等,他们很早就在朝廷内任职。

三国时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三国时期的真实情况怎样

战国与三国的始年一向有多种主张,这是周朝与汉朝各自代表的旧秩序缓慢崩解之后,新秩序没有很快取而代之所致。所以,才会出现战国始年与三国始年的多种说法。理解了这个缘由之后,再去看关于三国始年的多种说法,理解就会更透彻一些。主张一:黄巾之乱汉末桓灵二帝以降,汉朝政治生态彻底崩坏,激起黄巾之乱这一席卷关东的大起义。

黄巾之乱后,关东平乱军阀与汉末羌乱产生的关西平羌军阀一道,揭开了汉末群雄割据的序幕。曹、孙、刘三家都可以说是这些个汉末平乱割据军阀出身。所以,以黄巾之乱起算的三国始年,实际上是以三股势力各自起家的发端起算,是一种寻本溯源的算法,通过这种算法,我们可以了解到三国势力的起源,及其与汉末局势的联系。所以,这个三国始年,从《三国志》开始,往往被各种三国主题历史著作与电子游戏所采用。

主张二:赤壁之战三国中的刘备汉政权,在赤壁之战以前一直没有持续地作为割据一方的独立军阀存在,而是大部分时间依附于别的诸侯。赤壁之战后的刘备军团方才“暴发”成割据西南的一方实力派诸侯,并奠定了日后三国的基本格局。所以,以赤壁之战作为三国始年的说法,是为了把割据最晚的刘备兜进去,并且把之前的汉末群雄时期(184-208)与日后的三足鼎立区分开。

 2/6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三国  爱看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