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长河泛舟,非常荣幸回答这个问题。 1、最早的一部兵书是什么?据东汉班固《汉书》中的《艺文志》中有《神农兵法》1篇和《黄帝》16篇。近代的陆达节《历代兵书目录·自序》说:“中土兵学,肇自炎黄”附和这种观点,但一直没有相关的证据。史学家一致同意《军志》、《军政》为最早的一部具有军事思想的兵书,但只能从其他著作中证实。

《军志》曰:允当则归。又曰:知难而退。又曰:有德不可敌。 2、中国历史上的兵书都有哪些?从历史时期进行简单扼要的说明,兵书发展经历了三次高潮:⑴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演变成“自诸侯出”,兵法思想也雨后春笋地发展起来。其中以孙武的《孙子兵法》、吴起的《吴子》、孙膑的《孙膑兵法》、司马穰苴的《司马法》、托名姜望的《六韬》最为有名。

⑵明朝明代时期的兵书重点从一般兵法、谋略、战法、阵法转向火绳枪炮和新型战车、战船、军事建设和作战理论。其中以戚继光的《纪效新书》、《练兵实纪》,俞大猷的《韬钤续编》,唐顺之的《武编》,郑若曾《筹海图编》、《海防图论》、《江南经略》,孙承宗的《车营叩答合编》最为有名。⑶清朝后期清朝后期以魏源耗时10年编成100卷的《海国图志》为代表,其他武器制造类、装备使用类、军事工程类书籍译本更是不计其数。

古代兵法中有许多阵法,这些阵法在实战中能发挥多少作用?

谢谢邀请!古代兵法尤以《孙子兵法》最著名,是我国最早的兵法,也是富含哲学思想的专著,及其之后的"三十六计",无不渗透着古人们无穷的智慧,也是先古优秀军事思想的结晶。《孙子兵法》是"三十六计"的源泉,"三十六计"是对《孙子兵法》的传承和弘扬,同时又丰富拓展和升华了其精神内含。其中成套的阵法,是在诸多战争基础上总结而来的,是克敌致胜的法宝,在远古时代的防御和反敌入侵厮杀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明朝16个皇帝的个人能力,贡献度放在一起,怎么排名呢?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大明16帝,一个比一个有个性,且都因某些因素黑得够惨。实际上大明皇帝草包的真不多,先说结论:1、明太祖朱元璋(洪武)。2、明成祖朱棣(永乐)。3、明仁宗朱高炽(洪熙)。4、明宣宗朱瞻基(宣德)。5、明宪宗朱见深(成化)。6、明孝宗朱佑樘(弘治)。7、明武宗朱厚照(正德)。8、明代宗朱祁钰(景泰)。

9、明思宗朱由检(崇祯)。10、明惠宗朱允炆(建文)。11、明穆宗朱载坖(隆庆)。12,明世宗朱厚熜(嘉靖)。13明英宗朱祁镇(正统)、。14、明神宗朱翊钧(万历)。15、明光宗朱常洛(泰昌)。16,明熹宗朱由校(天启。)下面我们按照个人能力以及贡献度。进行评分,满分十分。1、朱元璋排第一应该没有争议。

个人能力10分。贡献度10分。论个人能力,在整个历史上所有皇帝中,朱元璋可以竞争第一。出身贫农,做过和尚,化过缘。就这样一个人,论军事,他是那个时代最杰出的军事家,徐达也要略逊一筹,在前期所有大战,都是朱元璋亲自指挥的。论政治水平,在元末的废墟上建立起洪武之治,恢复生产,取消宰相,一个人干2个人的活。

历史众多帝王中,唯有雍正可比。贡献度,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开创大明300年基业。定下的规则制度,治国方法,一直被明朝后面的帝王所模仿。明孝陵2、明成祖朱棣,排名第二也是毫无争议的。他几乎是个穷人版本的朱元璋。个人能力8分,贡献度10分。皇位靠竞争上岗,之后治国勤勤恳恳,一生征战,赫赫战功。在朱元璋时代名将先后凋零的情况下,朱棣也是他那个时代最杰出的将领。

在位期间,五征蒙古,打击北元参与势力。迁都北京,修北京故宫,开创明朝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祖训。修永乐大典,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反面教材就是乾小四的四库全书)。派郑和下西洋,大明帝国的国威传播到万里之外。永乐年间,是大明国势最盛的时候,可以媲美汉唐最强势的时期。郑和宝船3、明仁宗朱高炽。

个人能力8分,贡献度8分。仁宣之治的奠基人。朱棣之后最合适的守成之君,无奈天不假年,做了10个月皇帝就死了。朱高炽排在这个位置,可能是争议最大的。毕竟在位时间太短,且本人形象不佳(胖子、瘸子)。但朱高炽对大明王朝的贡献,尤其对朱棣这一脉的贡献是巨大的,其个人治国水平,也是被当时朱棣和朝臣认可的。朱高炽的能力主要体现在治国水平上,他性格仁厚,深知大明经历了朱元璋的高压统治和朱棣的数次征伐急需休养生息,因此即位后变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用来恢复被朱棣透支的国力,后来的明宣宗朱瞻基也是按照他的路线在走。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兵书  战阵  历代  皇帝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