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下,那屠岸贾教赵孤十八般武艺,想的是早晚定计,与义子弑了灵公,夺了晋国。元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较特殊的时期,一方面它统治了中国,另一方面它作为宗主国是成吉思汗世界帝国的一部分。元在文化上的视野更开阔,基督教、喇嘛教、全真教在不同时期都得到了相当的礼遇,而有强烈入世色彩的儒家则仅被看作是技术和工具,未得到充分的重视。

元有科举,但很少,读书人没事儿干。元人自恃武力,也看不起这些读书人。所以他们归隐山林,开办书院,当草泽医人,吟诗作画,倒也自在。程婴就是这种沦落民间,政治上无出路的读书人的形象。宋明儒认为在民间讲学是“为万世开太平”(张载语),并不以当官参与实际政治为唯一途径。元代,因为南人被排斥在高官之外,而且还要受到蒙古人的压迫,所以这些南人远离政治中心,开辟了一个完全封闭的、属于自己的社会,用他们的文化相互消遣,相互标榜。

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明清时期,甚至今天。好多人就是这么标榜和理解“隐”的,取默默坚持之义。(十)怎么告诉已经与屠岸贾父子情深的屠成(即程勃)真相,并使他杀屠岸贾报仇在今天看来也是很困难的。元杂剧中的安排是利用绘画,程婴将赵氏孤儿的故事绘成手卷,假装遗忘在书房让赵孤看,使赵孤先恨了手卷中邪恶的老匹夫,敬慕了一身正气的赵盾、赵朔等一干人。

赵孤对杀屠岸贾没什么心理负担(历史上的那些义儿对杀义父也没什么心理负担),一旦获悉自己的真实身份,他就下定决心了。这里身份很重要。“听的你说从初,才使我知缘故。空长了我这二十年的岁月,生了我这七尺的身躯。元来自刎的是父亲,自缢的咱老母。说到凄凉伤心处,便是那铁石人也放声啼哭。我拚着生擒那个老匹夫,只要他偿还俺一朝的臣宰,更和那合宅的家属!”唐末五代以来,中国屡受草原游牧民族之害,强调“华夷之辨”就是这种军事上处于弱势,心态上趋于保守的体现。

宋苏轼说:“夷狄不可以中国之治治之也,譬如禽兽然。”明王夫之说的更清楚:“夷狄之于华夏,所生异地。其地异,其气异矣。气异而习异。习异而所知所行蔑不异焉。……人不自畛以绝物,则天维裂矣,华夏不自畛以绝夷,则地维裂矣。”(十一)往下魏绛(魏之祖)代替了韩厥(韩之祖),悼公代替了景公。赵孤一个照面就擒了屠岸贾,魏绛则令人将屠岸贾“钉上木驴,细细的剐上三千刀,皮肉都尽,方才断首开膛,……”元杂剧版《赵氏孤儿》是个血腥残暴的大复仇,在死了赵朔、庄姬、韩厥、公孙杵臼这么多忠良之后,终于大仇得报,以那个时代最残忍的方式。

这让我想起了“八月十五杀鞑子”的传说,想必元代的老百姓看这种剧是很畅快的。今天看元杂剧版《赵氏孤儿》最大的困惑是程婴有刚出生的婴儿,那婴儿的母亲呢?把初生的婴儿从母亲身边拿走毫无疑问是残酷的,也是不可思议的。但如果以这种“人性观”看的话,元杂剧版《赵氏孤儿》还是进步的,和《史记》版比,程婴到底拿的还是自己的婴儿,而《史记》里压根就没交待这倒霉的道具是谁家的。

类似地,我们还可以说元杂剧版到底还安排庄姬自杀了,多少给赵孤的母亲一个交待,在《史记》版中,庄姬夫人在送走赵孤后就不知去向了,也不知道十五年后,当赵武复立的时候还活着不。这些问题在司马迁那儿肯定是不重要的,是属于可以舍的部分。但今天拍电影,写小说,相同题材就不能这么处理。每个版本的《赵氏孤儿》都是当时道德观的体现,《左传》版,《史记》版和元杂剧版虽中间分别隔了四百年和一千多年,但都可看作是农业社会的道德观(即儒家的道德观)。

从《左传》版中我们看到了混乱,君不君臣不臣,老婆不像老婆,但有报应不爽,可见孔夫子的用心。到了《史记》版,一切就有秩序的多了,两个忠勇的门客舍身救了赵孤,这是一个关于忠节和报恩的故事,是围绕贵族-卿家展开的。元杂剧版则大大加强了华夷之辨和复仇概念,一介平民担负起了救国存亡的重任。在今人眼里,“忠义名节”是不存在的,只有永恒的利益,与之配合的则是谁也说不清的神秘的爱情和亲情。

所以陈凯歌版的《赵氏孤儿》塑造了一个咄咄逼人的权臣——赵盾,让我们同情和理解屠岸贾,同时屠岸贾的脑海里又总闪现着美丽的庄姬夫人。舍子救孤显然不符合现代人“平等、人性”的价值观,于是救孤演化为一场意外和不得已,在这个版本里程婴的妻子是必须出场的。此外影片着力刻画了屠岸贾和赵孤的父子情深,这在元杂剧中也是不可能的,认贼作父啊,但在这里则成了展现普遍人性的时段,大恶如屠岸贾也不是脸谱式的,而是有血有肉的,他暗恋庄姬,他与赵孤日久生情,神秘的亲情最终战胜了算计和仇杀。

 8/11   首页 上一页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斩六将  唐三  通关  过关  第六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