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漏刻”的方法大概是将一昼夜分为100刻,规定“夏至”节气时,白天是60刻,晚上40刻;把“冬至”节气的白天规定为40刻,晚上为60刻;“春分”节气和“秋分”节气把白天和夜晚等分了,都是50刻。具体操作方法是,白天开始的时候把漏壶装满了水,并在水面上漂浮着一根带有刻度的箭。随着壶水的下漏,浮箭便逐渐下沉,从壶口读出各个时刻箭上的刻数作为报时用。

古代这种记时的方法应用了很长时间,说的细致一点就是每一个时辰分为八大刻加1/6小刻,每刻约14分24秒。所以,古人是用刻钟来表示时间的。到了清朝初期的时候,朝廷正式规定一日为96刻钟,一个时辰分为八刻,一刻为15分钟。换句话说,古人的14分24秒(一刻钟)就是现在我们说的15分钟。十二时辰蕴含着满满的古人智慧和文化意蕴,我们是有必要去了解一下的,今天简单分享一下,作为了解。

一、子时子时是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是指晚上11点时至凌晨1点,在古代也被称为午夜、子夜、夜半、夜分、宵分、未旦、未央等,也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三更天”。“古日分历,起于子半”,这时候夜深人静,人们都在睡觉,但这时候也是古代天文学家观测星空的最佳时间。就当古人仰望星空入神的时候,忽然听到老鼠活动的声音,经过几次的接触,古人发现老鼠经常会在“子时”出来活动。

所以,古人就把老鼠和第一个时辰“子时”联系在一起了,称为“子鼠”。二、丑时时间往后推移,凌晨1点到3点被成为“丑时”,又叫作鸡鸣、荒鸡。在《诗经•汝日鸡鸣》中称:“汝日鸡鸣,士日眛旦。”古时候没有钟表,人们把鸡鸣当做早起的参考,也就是天将明未明的这段时间。就像有一只无形的大手一样把黑夜和白天掉转了一下一样,牛棚里的牛也开始清闲的咀嚼着草料。

古代是农耕社会,牛是主要劳动力,每天清晨这个时候,就要给牛备草料和喂水,吃草喝足才能有力气耕作。所以,古人把“丑时”和牛联系在一起,有了“丑牛”的称呼。三、寅时寅是古代农民比较喜欢的一段时间,如果一天出现的寅越多,代表越好。“寅时”就是指清晨3点到5点这段时间,也叫作黎明、平淡等。这个时候天虽然已经有了光亮,但是太阳还没有“跃出”地平线,有些人还在休息。

而这时远处的山里的猛兽开始舒展筋骨发出咆哮的声音,所以,古人把老虎与“寅时”联系在一起了,称为“寅虎”。四、卯时“卯时”是上午5点到7点这段时间,又叫作日始、破晓、旭日等。这个时候太阳已经慢慢升起来了,劳作的百姓早已下地劳作了,趁着天气清凉多干点活,以免正午炎热,无法劳作。农民虽然早已劳作了,但是,古代官署这个时候才开始办公,又称“点卯”。

老祖宗把“日出而作,早睡早起”作为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作息规律。在《诗经•桧风•羔裘》有“日出有曜,羔裘如濡”的表述,阳光冉冉升起,普照大地,到处都是生机勃勃的景象。天亮了,兔子也开始活动了,跑出窝去找吃的,喝草上的露水。所以,古人把“卯时”和兔子联系在一起,有了“卯兔”的称呼。五、辰时“辰时”是十二时辰中的第五个时辰,是指上午7点到9点这段时间,又叫“早时”等。

顾名思义就是古人早上吃饭的时间,也是群龙行雨的时间。这个时段一些山区容易起雾,据说龙能腾云驾雾,大雾之中才会隐隐若现,其实,都是人们的幻象。所以,有人说,龙在行雨的时候,又正好是旭日东升,代表着蒸蒸日上。所以,古人把出现在“辰时”雾中的龙成为“辰龙”。六、巳时“巳时”是指上午9点到11点这段时间,在《淮南子·天文训》中称:“日至于衡阳,是谓隅中。

”把“巳时”也称为隅中、日禺等,也就是临近中午的这段时间。这个时候临近山区的大雾已经散去了,艳阳高照,大地的温度升高了不少,这时候田间的禾苗也在吸收阳光,把阳光转化成水和二氧化碳,滋养着根系和周围的微生物。也是,人们工作效率最高的一段时间,要注意补充水份。由于大地升温,体温不恒定的蛇也开始活跃起来,晒太阳。

所以,古人把“巳时”和蛇联系在一起,称为“巳蛇”。七、午时“午时”指的是中午11点到下午1点这段时间,又被称为日正、中午等。这个时候太阳高照,非常炎热,大地从远处看去就像有水份生起,阳气达到了顶点,阴气也开始慢慢的积累增加,这个时候动物们也都在躺着休息,只有马是站着的。在《易•系辞下》也有“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的描述,说明古时候人们到集市上交易都是在中午之前的,到了中午就散去了。

所以,古时把站着休息,性子就像午时的太阳一样火烈的马和“午时”联系在一起,称为“午马”。八、未时“未时”是十二个时辰中的第八个时辰,是指下午1点到3点这段时间,又称为日昳、日跌、日央等。这时候也是人们躲避炎热,小息纳凉休息的时间,太阳已经不在“空中”了,而是偏西了。这个时候也人们生活中的第二个黄金时期,短暂的休息之后要投入到工作中,把上午没有造成的工作抓紧完成。

这个时候骄阳已经把田间草上的露珠晒干,是古人放羊最好的时候,既不会弄湿裤子和鞋,又躲过了炎热的中午,是放羊的好时光。所以,古人把“未时”和羊联系在一起,称为“未羊”。九、申时“申时”指的是下午3点到5点,又称哺时、日哺、夕食等,在杜甫写的《徐步》中也有“整履步青芜,荒庭日欲哺”的诗句,看来杜甫喜欢在清爽的“申时”出来散步!这个时候太阳偏西运行了,天气也不再那么十分炎热了,显得清爽起来。

这时候,猴子最喜欢在树林里玩耍啼叫,人们发现了猴子的这个活动习惯之后,就把“申时”和猴子联系在一起,称为“申猴”。十、酉时“酉时”是指下午 5点到7点,这个时候鸡开始要进鸡窝了,又叫日入、日落、日沉等。在白居易《醉歌》中也有:“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的句子,意思是说鸡在酉时都回去休息了。这个时候一些地区的太阳已经到了落山的时候了,也开始出现晚霞了,劳作的人们也开始停下手中的活开始回家了。

如果,这时候劳作的主人看到鸡还没有回窝,就要开始找了,四处呼唤着,轰鸡入窝,要不然等天完全黑下来,就会找不见。所以,古人把“酉时”和鸡联系在一起,称为“酉鸡”。十一、戌时“戌时”是晚上7点到9点这段时间,又被称为日夕、日暮、日晚、黄昏等。这时候太阳虽然已经落山了,但是天还没有完全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家里的狗狗也开始躺坐在家门口开始守门了。

这时,人们已经吃过晚饭,要上床休息了,而在睡之前,狗狗会跟随着主人巡视一番,没有问题就回屋准备睡觉了。一些文人或者学者趁着安静,可能还要读一会书。也有人会利用这段时间做一些惬意的事,比如,欧阳修写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是最好的诠释。所以,人们把狗和“戌时”联系在一起,称为“戌狗”。十二、亥时“亥时”是十二时辰中的最后一个时辰,是指晚上9点到11点,又称人定、定昏等。

这个时候正是夜阑人静的时候,古代一些天文学家也会在这个时候开始出来夜观星象,记录月亮的变化规律和北斗星的指向。在古时,这段时间也被称为“彦夜”,在王实甫的《西厢记》中也有“谁著你彦夜入人家,非奸做贼拿。”的句子,意思是说这个时候大家都在睡觉了,这个时候还出来活动的人非奸即盗!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静下心来可以听到肥猪拱槽的声音,要想猪长得膘肥体壮,这时候可以给猪添点食。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文章TAG:丑牛  十二生肖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