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诸葛大师做背书给坚定,我们这些后生小辈还有什么可怀疑的呢?姜维除了本身的军事才能,西凉出身也是其重要的附加价值,这与马超归蜀如出一辙,同时与诸葛亮北伐“先取西凉,再图关中,进而并吞天下”的战略规划不谋而合。楚汉之争时,刘邦出川直扑关中,最终取得天下,诸葛亮的选择显然与之背道而驰。那么诸葛亮为什么放弃这个成功模板,一心先取陇右,而对富饶的关中与不顾呢?一方面,关中的战略价值天下皆知,长安作为曹魏的重镇,更是重兵布防。

二是关中离洛阳太近,曹魏援军顷刻可到。三是关中八百里平川,无险可守,即便到手也很容易丢掉。对于蜀汉而言,关中是一块肥肉,但蛇吞象的把戏并不好玩。相较于关中,陇右更偏西,离曹魏的政治军事中心更远,同时有天险陇山,进可攻退可守。此外,陇右地区少数民族与汉人杂居,民族矛盾尖锐,曹魏在此根基并不稳。最后一点,陇右地区盛产战马,这样可以极大的改善蜀汉骑兵兵团的战斗力。

鉴于这些好处,诸葛亮首取陇右便在情理之中了,这也是诸葛亮不采用魏延“子午谷奇谋”直奔长安的原因。诸葛亮的这种战略选择,也可从他的 6 年 5 次北伐中找到答案。第 1 次北伐,出祁山战陇右,第 2 次北伐,出陈仓,也属偏西,第 3 次北伐,顺手取甘肃的武都、阴平二郡,第 4 次北伐再战祁山,第 5 次北伐,战场同样选在关西地区。

土生土长的天水人姜维,这种先天属性,诸葛亮岂能不知我们判断一个人的价值和能量,判断的标准和范围必须多元化,多角度。如今的很多大企业经常聘请一些离退休的老资格做顾问,老板们很清楚,这些人对公司的具体经营活动没有意义。他们看重的是这些老资格背后的关系、人脉和资源,是影响力和面子。马超和姜维,对于蜀汉的陇右战略而言,同样具有此种效果。

对于很多三国迷来说,大家往往容易将蜀汉分为两个阶段,即前有诸葛亮,后有姜维。其实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这只是一种粗线条的划分。我们以公元 223 年为界,该年刘备去世刘禅继位。223 年之前刘备为主导, 23 年之后,蜀汉其实经历了 4 个权力阶段。从 223 年至 234 年,这是丞相诸葛亮时期, 234~243 年,这是大将军蒋琬时期, 243~253 年,这是大将军费祎及尚书令董允时期。

从 253 年开始,姜维才真正掌握蜀汉军权,此时离蜀汉灭亡也仅有十年时间。在诸葛亮及蒋琬时期,姜维处于成长阶段。在费祎时期,姜维虽成长为一颗军界新星,但费祎却是一位坚定的和平主义者,坚持休养生息的国家政策,姜维虽也多次北伐,但每次领兵不过万人,始终受到费祎的压制。公元 253 年,三国第一刺杀大案发生,蜀汉大将军费祎在一次宴会上被降蜀的魏将郭循刺杀,姜维从此真正走上历史前台。

不过耐人寻味的是,魏将郭循却是前次姜维北伐时投降的。历史如此记载,是不是一个阴谋,我们不多评论!在姜维前后十几次大大小小的北伐军事行动中,有胜有败,有大败也有大胜。比如在“洮西之战”中,姜维大破魏国雍州刺史王经,魏军溺死及被杀者数万人,这是蜀汉北伐历史上第一大胜仗!姜维作为诸葛亮的学生和徒弟,但二人的军事风格却截然不同。

诸葛亮一生用兵谨慎,稳扎稳打,而姜维天生是冒险型人格,用兵主动激进,富有侵略性和攻击性。两人用兵风格的差异,也导致二人在战果上的不同。诸葛亮 5 次北伐,虽无大功也无大败,每次北伐除了第 1 次马谡失街亭之外,几乎每次北伐都将蜀汉军队完璧归赵的带回来。姜维的主动进攻,有洮西之战这样的战绩,也不乏一些大败。

(大将魏延)二人的军事风格的差异,除了在进攻上还表现在防守上,主要是汉中防线的设置。姜维主政后,将诸葛亮,魏延,王平时期分兵拒守,阻敌于国门之外的防御策略,改为引狼入室,聚而歼之的策略。这两种防守策略孰优孰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前期的分兵把守各个关口的做法,效果是明显的,但却没有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机会。

姜维的引狼入室,虽有聚歼敌人的机会,但也太过冒险,只怕引狼入室打不着狼,反被狼吃了的风险。在公元 263 年的魏蜀决战中,姜维的功过是非众说纷纭。在我看来,蜀国的最终失利,姜维并无过错,至少有 3 点可以佐证。第一,263 年魏国大将钟会在关中治兵时,姜维已然洞察魏军的动向和意图,急忙上书刘禅,告知魏军动向,并要求派遣张翼,廖化前往阴平和阳安关。

 4/6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姜维  魏延  相比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