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建立二百五十多年后,周幽王由于内外关系没处理好,被西方的犬戎所灭。后来,他的太子重新复国。周平王时,周的都城东迁到洛邑,周变为东周。这个时间是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56年周被秦所灭,时间共计515年,是为东周。秦灭东周的时候,秦朝还没建立,等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秦朝还有35年时间。

因此战国有35年时间不属于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只是个大体分法,现在一般把前770年至前476年,这295年时间称为春秋。从前476年至前221年秦灭六国这255年时间称为战国。“春秋”的叫法,来自孔子整理的史书《春秋》,因为这是一部鲁国史书,它的开始从鲁隐公元年写起。这一年是公元前722年,比周平王元年晚48年,它结束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比现在划分的春秋战国分界早了五年。

春秋之后,就是战国。战国的意思很简单,就是强国相互交战的时间。从西周,到春秋,再到战国八百年的时间,三个历史称号显示出社会历史发展的轨迹。这个轨迹就是周王朝的影响力从强盛到衰弱,再到灭亡的过程。西周时期,是周王朝影响力最大的时期。周是天子,称王,是天下共主。各诸候国必须要奉周王号令行事。周天子与诸候形成君臣关系,诸候与之下的大夫又形成君臣关系。

这是周代的社会伦理架构。西周时期,周天子的影响力大,也标志着这种社会结构是稳定的。到东周以后,原有的社会结构慢慢被打破,这就形成了孔子所谓的礼崩乐坏的局面。具体的表现就是诸侯不听天子的,大夫不听诸侯的,这就是所谓的君不君,臣不臣。春秋时期的所谓五霸,他们的权力都是大过周天子的。他们提出的“尊王攘夷”与后代的“挟天子令诸侯"本质上是一样的。

霸主们之所以要尊王,说明周天子的旗号还管用,还有实际影响力。但旗子己经不握在周天子的手中了。而诸侯们能者为王,谁拳头大谁掌旗,谁说了算。不但周天子的权威受到挑战,诸侯国内部也出现了大夫强过诸侯的情形。比如鲁国的三桓势力就大过公室,晋国智氏中行氏都势力也大过晋公。各国情况大体相似。这是春秋时期状况。春秋时期,周天子还有名义上的影响力。

到战国时期,周天子虽然存在,但名存实亡了。按周制,只有天子才能称王。春秋时期,只有蛮荒之地的楚国,以及后期的吴越,才敢称王。称王之后,表明政治上与周天子平等了。诸侯可以与周天子平等,大夫自然也可以与诸候平等。于是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家不但瓜分老主子晋国的家产还各自称王,与周天子平级了。不但晋国如此,齐国大夫田氏也夺了姜家的权,在齐国进行了改朝换代。

春秋与战国是如何定义划分的?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放弃镐京,迁往东都洛邑,即现在的河南洛阳。至此开启了东周时代。东周在历史上又划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不过这个划分都是后世史家对东周的再次划分,在当时并没有使用这两个称呼来对应时人所处的时代。春秋作为东周时期列国国史的通称也是有着历史渊源的。由于秦朝“焚书坑儒”,将各国的史籍都焚毁了,到了汉代其他各国的国史基本上都已经散佚失传,唯独剩下鲁国的国史《春秋》流传下来。

其中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即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即公元前481年,将近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其中不仅包括了鲁国本国的国史,还包括了当时其它诸侯国的编年史。据传孔子也曾修订过《春秋》,因此也被儒家学派奉为经典。到了汉朝时期,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下,将《春秋》列入五经之一,成为了重要的典籍。

至此,一方面由于书籍本身的重要性,一方面由于所记载的内容与历史上具体的历史阶段大致吻合,所以后人便将这一历史阶段称作为“春秋”。“战国”这个名称具体来源于西汉刘向编注的《战国策》。公元前453年,晋国的贵族韩、赵、魏三家卿大夫联合灭掉了另一个大族知氏,之后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这三家贵族又逼迫当时的东周周威烈王承认他们的诸侯地位,至此,战国时代开启。

一代霸主齐桓公,最后为何会惨死?

齐桓公,春秋第一霸,生前何等威风,死后,在床上躺了67天,尸虫都出来了,每每读到《史记》中那一段,我都不愿意去想象那场景,画面真的是不忍直视。前半生贤能而称霸齐襄公死后,公子小白在鲍叔牙和国、高二卿的帮助下,顺利继位,是为齐桓公。经鲍叔牙的劝谏,齐桓公不计前嫌,任用管仲图谋霸业,对内改革,富国强兵,对外“尊王攘夷”,南征北战,终于九合诸侯,在秦国和楚国还没有插足中原的时候,做了第一位霸主。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出特戒  王城  漫画  霸主  宝藏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