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点在这时候反倒成了优势,真没法说!3.绿林三部采用不正当手段,逼刘縯就范绿林三部就这样看中了刘玄,不过,要想顺利把刘玄推上去,得看刘縯同意不同意,毕竟他的实力过于强大,惹翻了他,那可不好对付,怎么办?绿林三部采取了阴谋,明的不行来暗的。他们把刘縯诓骗过来,当着他的面推出了刘玄这个方案。刘縯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落入三部的圈套,面对虎视眈眈的三部,刘縯若不答应,可能立马人头落地!被逼无奈之下,刘縯只好低下了高贵的头颅。

就这样,刘玄粉墨登场!被历史掩盖的刘縯落选皇位真相在仔细研读《后汉书》,并参考《东观汉记》的记载,细细推敲历史背景,和相关细节后,恐怕前面的结论站不住脚。先把结论说出来:刘縯落选皇位太正常了,他根本就没有话语权!1.刘縯的地位被抬高了,他根本不是绿林的最高领导人按照《后汉书》的记载,刘縯起事之初,就联合了新市、平林二部,并且率领他们作战。

可是《东观汉记》的记载却是:“皆合会,共劳飨新市、平林兵王凤、王匡等,因率舂陵子弟随之,兵合七八千人。”意思是说,刘縯在犒劳新市和平林二部后,率领七八千舂陵子弟(包括邓氏、阴氏),追随了王凤、王匡等人。一个“随之”表明,刘縯只是绿林军的随员,参与者,而不是领导者。事实上,绿林军走出深山时,新市和下江部就有五万人,从人数上来说,远远超过七八千人的舂陵军。

而且绿林军已经存在一两年,经历多次战争,而舂陵军刚刚组建,未发一枪一弹,请问刘縯凭什么夺了联军的指挥权?所以,基本历史事实是,刘縯和他的舂陵军只是绿林军的一个分部,实力很小。往大里说,刘縯是联军的领导人之一,往小里说,他只是联军的小头目,无论如何掌握不了联军的指挥权!所以,所谓刘縯领导绿林军取得一系列战斗胜利,不符合历史事实。

在推选皇帝的时候,刘縯只能说是候选人之一,而不是当然不让的唯一人选!2.刘玄的地位被刻意贬低,其实他不是个无能之辈刘玄一直被认为是能力低下的懦弱之徒,《后汉书》还几次描写刘玄的紧张与局促,似乎他就是个没见过世面的庄稼汉。这不是史实!刘玄个性很凶悍,一点不亚于刘縯,他之所以流浪在外参加了平林军,原因就是他为了替弟弟报仇,惹下了人命官司,后来靠诈死,骗过官府,在家乡呆不下去了,才跑出来混江湖。

由此可见,刘玄的真面目绝对是一个敢作敢为,不惧生死,很有头脑的豪强!另外,《东观汉记》记载,他在平林军中不是一个小小的安集掾,而是更始将军:“圣公(刘玄)入平林中,与伯升(刘縯)会,遂共围宛,圣公号更始将军。自破甄寻等,众庶来降十余万。”这就不难理解,刘玄登基后,改年号为“更始”的原因了,人家原来的名号就是“更始将军”。

《东观汉记》的主笔叫班固,是汉明帝时期的太史,他的立场一定是褒扬刘杨,而不是刘玄。所以,《东观汉记》不可能给刘玄贴金。由以上记载可见,刘玄虽然不是某一部的一把手,但是也绝不是懦弱无为的家伙,人家一更始将军,手下部众未必比刘縯的舂陵军少,战功也未必比刘縯低。因而,刘玄与刘縯的皇位之争,不能把刘玄当做黑马,他是有资格与刘縯平等竞争的!3.推举皇帝的人选分歧,是个公开的事件,没有阴谋依然以《东观汉记》的记载为线索,这本书里记载了这么几个事实:①候选人之争是公开的,说明不存在三部背着刘縯的说法因为从一开始,就把皇帝候选人限制在了汉室后裔,而刘縯又是舂陵一族不二人选,所以争议的人选范围并不大,集中在了刘縯和刘玄身上。

舂陵部支持刘縯,新市和平林支持刘玄,下江部意见不一致,王常支持刘縯,成丹、张卬更倾向于刘玄。这些记载说明,候选人之争是公开的,根本不存在三部背着刘縯搞小动作,三部意见也不统一,不可能搞得了小动作。②登基仪式已经布置完毕,会场依然在争议,不可能存在阴谋好玩的是,众人把登基的会场都布置好了,依然在争执不停,包括刘縯也在场,不过他一句话也没说。

这个细节表明,争议不是一天两天了,整个绿林军对这件事的关注度都非常高,过程中没有任何阴谋存在。③会议的焦点不是谁当皇帝,而是“称帝”还是“称王”会场争议的内容,让人更加相信,刘縯早就被淘汰了:“吕植通礼经,为谒者,将立圣公为天子仪以示诸将。马武、王匡以为王莽未灭,不如且称王。张卬拔剑击地曰:‘称天公尚可,称天子何谓不可!’于是诸将军起,与圣公至于坛所奉通天冠进圣公。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风云人物  战将  黄帝  风云  君主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