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王果然动了心,宣布解除与齐国的结盟。苏秦在回秦国的路上,假装没拉住车上的绳索,跌下车来受了伤,一连三个月没上朝,拒不接见楚国派来的使者。楚王听到这件事,说:“张仪是因为我与齐国断交还不彻底吧?”就派勇士到宋国,借了宋国的符节,到齐国辱骂齐王,齐王愤怒,斩断符节而委屈地和秦国结交。秦、齐建立了邦交,张仪才上朝。

楚国的使者来向他索要当初承诺的六百里地,张仪说:“我没有说过六百里地呀,我说的是我有秦王赐给的六里封地,愿把它献给楚王。楚王要就拿去吧,不要就算啦”。楚国吃了哑巴亏,既和齐国彻底断了邦交关系,又没得得秦国承诺的土地,扁担挑缸钵,两头都失落。他们擅长使用计谋,即便针对昔日好友,为了达到目的,也不惜用计,而且总是把计谋策划得天衣无缝。

例如,苏秦游说六国成功的时候,正值张仪受到楚相毒打回到家中。为了避免秦国攻打赵国,破坏刚刚缔结的合纵联盟,苏秦打算物色一个既有能力又对自己感恩戴德的人到秦国去担任宰相。苏秦想到了同门师弟张仪,因为他认为张仪比自己有才华。他设了一个计,暗中安排一个人引导落难中的张仪到赵国来投奔自己。张仪到后,苏秦故意冷落他,用仆人和侍妾吃的食物打发他,还羞辱他混得差。

张仪一怒之下投奔秦国,苏秦又暗中安排人路上巧遇张仪,与张仪同行,并伺机对张仪提供车马钱财支助,使张仪成功到达秦国,并得到秦王重用。当这个人准备告别张仪离去时,张仪说:“先生怎么能在这个时候走呢,我刚得到秦国重用正准备要好好报答你的恩德呀”。这个人说:“先生要报答就报答苏秦大人吧,这一切都是苏大人安排的。

因为他欣赏你的才能故意激你到秦国来有所作为啊,他希望你受秦王重用后不要攻打赵国呢”。至此,张仪才恍然大悟,自愧不如苏秦,深感枉自研习纵横谋略多年,竟然没有看出破绽。并表示苏秦在赵国当政期间,绝不发兵攻打赵国。(四)纵横家们大都本领高强,满腹韬略,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直接关乎着各诸侯国的命运。纵横家们往往多才多艺,集多种本领和多方面知识于一身。

他们绝不像江湖郎中卖狗皮膏药那样只会简单吹嘘,都是肚里有货,心中有谋,嘴上来得,行动坚决的人。纵横家们都是博学家,为使游说成功,他们先要对各诸侯国的历史、地理、人口、文化、物产以及天下大势进行精心研究。纵横家们都是心理学家,在游说之前,他们都能对游说对象的思想、志向、性情、兴趣、爱好、性格、欲求等进行充分的了解。

纵横家们都胆识过人,他们与之打交道的人多是各诸侯国国君,伴君如伴虎,面对错综复杂险象环生的各种处境,需要有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的心理素质。纵横家们视谋略为生命,他们为谋略而生,为谋略而死,人生的过程就是使自已运筹的谋略不断得以实现,以彰显自己来到世上的价值。他们都有显赫的官位,或将或相,但这只是施展谋略的平台。

他们都是雄辩家,但辩才只是他们运筹谋略的有效工具。实现谋略以改变个人或所效忠国家的运势,才是他们孜孜以求的目的。纵横学派有一套关于谋略的理论体系,纵横家们都能精钻细研,熟练驾驭。他们的祖师爷鬼谷子在《鬼谷子·谋篇》中,就比较集中地阐述了纵横谋略理论。其理论强调,凡是运筹计谋均要遵循一定的法度及原则,首先要弄清事情的原由,探究掌握实情。

然后从实情出发,分别制定上、中、下三种策略,接着比较三种策略,最后确定选择一种计策来实施。只有如此运筹谋略,方能才所向无敌,立于不败之地。纵横家们大都是权势炙手可热的红人,他们的存在与否,意味着国家的兴衰,他们的一举一动,意味着天下局势的改写。他们为哪个国家效力,哪个国家就兴盛,他们离开哪个国家而去,哪个国家就会开始衰微。

所以,《战国策》说他们“所在国重,所去国倾”。孟子的弟子景春也说他们是大丈夫,“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五)纵横家们大都难有善终,他们的死给纵横学派凭空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凭着自己的辩才和谋略,纵横家们在自己的一生中,都能有官居显位大红大紫的时候,成为万众瞩目的政治明星。然而,有一个现象却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兴趣,那就是纵横家们十有八九都难以善终,有的甚致死得惨烈。

 6/10   首页 上一页 4 5 6 7 8 9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九州  纵横  聚侠  司马法  专区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