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和《水浒传》中好汉被贪官污吏诬陷,最后不得不落草为寇有一些出入,不过这两种的差异所反映出来的社会问题也是不同的。在《水浒传》中,虽然大多数好汉是被逼无奈造反的,但在他们中有不少人本身就并不干净。柴进是后周皇裔,有皇帝赏赐的丹书铁券,庄子上养了不少落难的“好汉”,说白了就是些畏罪潜逃的犯人,地痞无赖,武松为什么会跑到柴进的庄子上,因为他在家乡时打死了一个人,逃到了柴进庄子上,杀人畏罪潜逃。

李逵最初见到宋江时,去勒索宋江的钱财,到了梁山后,每逢征战李逵总是滥杀无辜,这种疯子也能称为好汉吗?卢俊义被宋江,吴用等人设计陷害,被迫上了梁山,他们的这种品行也能撑起“替天行道”的旗号吗?矮脚虎王英贪财好色,宋江差点被他剖心,孙二娘开黑店,害来往客商的性命。这些都是社会治安问题,梁山这些人的确有走投无路被逼聚义的,但是其中很多人原本就并非善类,只愁天下不乱,想要在起义中捞点好处,这些人本来只是零碎的社会治安问题,但是以宋江为核心聚拢后,各种社会矛盾积累到一起,进而引爆了一次农民起义。

《水浒传》小说,吴用是宋江的托儿吗?你怎么看?

吴用是宋江的托吗?可以肯定地说,吴用不是宋江的托!吴用在水浒里一直是二三号人物,外号智多星,不管是晁盖当老大、还是宋江当寨主,吴用都是梁山的军师。吴用与宋江的关系,相当于丞相和皇帝的关系。1、 吴用是认同宋江的战略思想才追随宋江的吴用本来是教书先生,落魄的知识分子,与晁盖是旧相识,七星聚义时,吴用是主谋,智取生辰纲也是吴用策划的,上梁山也是吴用提出的,林冲火并王伦也是吴用巧妙挑起来的,在梁山站稳脚跟,吴用对晁盖尽心竭力辅佐。

作为梁山的军师,吴用不可能不考虑梁山的前途和未来。晁盖作为一把手,逃上梁山后提出了“共聚大义”的口号,这“共聚大义”到底是什么内容?晁盖也说不清,吴用也理解不透,入云龙公孙胜也是稀里糊涂,三阮、刘唐等莽汉更加不清楚。只知道晁盖大哥说了,以一打劫客商不要伤了人家性命,打劫的钱财上梁山后一半入梁山的“国库”,四分之一好汉们分了,四分之一小喽罗们分了。

至于聚义,除了济州大牢救出白胜,为救宋江请来了萧让和金大坚外,没聚到一个好汉……作为梁山的军师,吴用在晁盖手下是迷茫的。只能做一天和尚撞一钟,稀里糊涂往前过吧……但是宋江上梁山以后,提出了“替天行道”和“忠义报国”的战略构想,“替天行道”就是反贪官不反皇帝,“忠义报国”就是通过招安为国家效力。吴用的思路一下子清晰了,知道梁山的出路在哪,梁山的兄弟们以后的路该怎么走……与晁盖相比,或者说与整个108将相比,宋江是梁山唯一的“明白人”。

所以宋江上梁山以后,吴用尽心竭力地帮助宋江是发自肺腑的。宋江的每一次出征,吴用都作为军师随军征战,为打胜仗出谋划策,也是自觉的行动。吴用和宋江本来不认识,生辰纲事发,宋江到东溪村报信时才见过一面。所以,吴用不可能是宋江的托!吴用和宋江走得近,只是因为吴用认可宋江的为人,认可宋江为梁山谋划的出路。2、 吴用是宋江战略和计划的忠实执行者吴用和宋江的关系与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不同。

刘备是不知道该怎么打天下,听了诸葛亮隆中对以后,思路清晰起来了,然后就是借荆州、攻益州,三分天下。诸葛亮是战略策划者,刘备变成了执行者。宋江和吴用反过来,是吴用这个军师不知道出路在哪,宋江这个主公却知道。吴用一旦明白了思路,就变成了积极的执行者。在梁山,宋江解决“做什么”的问题,吴用重点解决“怎么做”的问题。

这就是吴用忠实执行宋江制定的战略而给人一种吴用是托的假象。吴用对宋江战略和计划的执行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忠实执行聚拢人才的战略。梁山与官军或其它山头每发生一次碰撞和冲突,都会俘虏一些军官或好汉,吴用总是帮着宋江劝降。同时,为了解决好汉或军官的后顾之忧,吴用总是周密安排人手去把家眷搬上山。其次,为了帮宋江挖人才不择手段。

比如,为了挖卢俊义上山,吴用使用毒计,差点害死卢俊义。为了断朱仝的后路,让李逵狠心爷劈小衙内。这也是吴用毒辣的一面,但如果从管理角度看,这就是强有力的执行力。第三,尽心策划好宋江的每一次军事行动和与招安有关的活动。三打祝家庄、高唐救柴进、大破连环马、三山聚义打青州、西岳闹华山……每一场重要战役都少不了吴用的策划。

宋江要亲自去东京寻找招安门路时,也是吴用精心策划和安排,才确保宋江平安去平安回。3、 吴用执行宋江战略时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吴用认可宋江的招安出路,但并不认可宋江对官府上层无原则的迁就。简单地说,宋江和吴用在招安思路上是一致的,但在具体方法策略上是不同的。宋江的招安方法是“摇尾乞怜”式的,希望得到皇帝的降恩和高层贪官的垂怜,这样的招安结果将使梁山陷于极端被动地位。

而吴用的招安路线则是先打后招安,打得朝廷主动招安、不得不招安,为梁山好汉们争取招安以后的主动地位。这也是吴用执行招安路线政策有自己的主劝能动性的原因。宋江坐稳寨主以后,就要去东京找门路。吴用认为时机不成熟,坚决反对,苦谏不已。宋江坚持要去,吴用见劝不动宋江,就巧妙安排李逵等几个招安反对派一同上东京,借机大闹东京,先把招安的事搅黄了。

宿太尉第一次上梁山招安时,吴用觉得时机不成熟。安排阮小七偷换了御酒,安排李逵藏在梁上,在宿太尉宣读诏书时借机闹事,再次搅黄了招安。高俅三打梁山泊时,本来徽宗皇帝派人写了招安诏书,在济州城楼宣读时,吴用听出问题,以目示意花荣,结果花荣一箭把宣读招安的使者给射死了,又一次搅黄了招安。吴用三次搅黄招安,充分说明吴用不是宋江的“托”!吴用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纠正了宋江“摇尾乞怜”式的招安策略,在他的能力范围之内,为梁山好汉们的出路争取到了最好的结果。

如何阅读《水浒传》这样的长篇小说?怎么成为“水浒通”?

《水浒传》人物描写的活灵活现,描述的故事、情节、细节让人觉得很真实,跟亲临其中了一样。虽然写的是杀杀坎砍,但是给予读者的却多是温暖。因为杀砍不良分子,是伸张正义。读者感到很解恨,很舒服。《水浒传》中的老百姓们很少有患忧郁的,女人很少有因为钱和物质与丈夫离婚的,请客吃饭很少有AA制的。一百零八将们在民间所到之处大都很温暖。

《水浒传》第57回的内容概括是什么?如何看待这一回的故事?

徐宁教使钩镰枪 宋江大破连环马 连环马被破,韩滔被徐宁说转入伙。呼延灼逃走,在酒店被桃花山周通、李忠盗了御赐好马,呼延灼领兵讨马,李中、周通写信要二龙山鲁智深、杨志、武松帮助,三头领和呼延灼交锋,不分胜负。因白虎山孔明,孔亮要向青州借粮,慕容知府要呼延灼回青州城。呼延灼捉了孔明,孔亮逃回,遇见武松、鲁智深、杨志,四人商议联络桃花山周通、李忠一起攻打青州。

 4/4   首页 上一页 2 3 4 下一页

文章TAG:qq  120  古本  聚义  水浒传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