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绝对是三国历史上,第一搅屎棍。陆逊战略是:限江自保,与民休息。在《三国演义》中,三国三巨头,分别是曹魏、孙权、刘备。在民间,因为三国演义的影响力实在是太大,许多人都认为三国的开始应该是董卓进京,天下大乱。

什么是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中国儒家的方法论。《中庸》作者为孔子的孙子子思,《中庸》的学术和思想地位,在宋代达到了顶峰。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思想,其实来自于孔子的过犹不及的思想,子思把这种思想进行了哲学化系统化,将之提升到人性的角度。由此可见,儒家思想家是高度重视中庸这本书的。因为,这本书中包含了儒家人生哲学的核心,就是如何践行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著名哲学史家冯友兰先生说,中国儒家哲学的所有内涵,就是让人成圣的学问。也就是说提升道道德智慧的学问。

儒家在道德境界上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那么,如何才能践行这些价值观?中庸给了答案。中庸开宗明义,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里面有三层意思。“天命之谓性”是指人的自然禀赋是天性。“率性之谓道”是说人们顺着自然本性行事是道,“修道之谓教”是说自我教育就是按照道的原则去进行修治。那么,儒家认为的道,是什么呢?儒家的道其实是和天联系在一起的。

儒家认为天道的核心是诚,是真实无妄的状态。人道要与天道相契合,那也要诚。这个诚不是忠诚老实的意思,用朱熹的话说,就是真实无妄的意思。这一思想,既来自儒家的另一经典大学,也来自孟子。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所谓“诚者天道”,是说宇宙天体始终遵循一定的轨迹在运行,自然不会说假话,这是“诚”;所以《中庸》第二十四章说:“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

”反映到人生观上来说,是自我成就。“诚者,自成也。“所以我们要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独也。”这就是慎独的思想。都是要求人们恪守“诚”字,向人们提示人生修持的基本守则。一个人能够以诚对自己,才能表现真性情,所以《中庸》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一个人能够以诚对他人,才能发生感化的力量,所以《中庸》说:“惟天下至诚,为能化。

”国人智慧的集大成,中庸之道也是中国人对人生对生命对社会的态度,这种态度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态度。有学者认为,中庸之道包含三种含义,第一层意义: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第二层意义: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

正史中,三国真实的兵力如何?

对于三国时期,各国人口、兵力等基本的数据统计,没有确切、统一、令人信服的资料。不过,像《三国演义》一弄就就是百万大军的说法,绝对是不靠谱。整个三国时期,三国一共的兵力恐怕就在一百万左右,最多时也不会超过二百万。根据零散的资料,先大体看一下。据钱穆《国史大纲》的说法:蜀灭亡时,户数是28万,人口是94万。

内带甲将士10.2万,占全数的九之一。吴亡时,户数是53万,人口是230万。内兵23万,占全数十之一,吏3.2万,后宫5000人。魏平蜀时,户数66.3万,人口是443.3万。三国合计,户数147.3万,人口767.3万。这里没有提到魏国的兵力。我看了一些相关的资料,大都以蜀、吴灭亡时的资料为主要依据,只是解释不同。

看一下《三国志·后主传》注引王隐《蜀记》记载:刘禅又派遣尚书郎李虎送士民簿,领户二十八万,男女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时蜀汉炎兴元年,即263年。钱穆的数据,恐怕来自于王隐的记载,只是把带甲将士算在了人口之内,没有提及官吏人数。但我还是认为,带甲人数及官吏人数,在人口数之外。吴国也是这个情况。

但对于题主这个问题,可以抛开这个争议,只关注兵力人数。著名史学家梁方仲在其著作《中国历代户口、田地、天府统计》中认为:魏 : 户数 103万, 人口443万, 兵 60万蜀 : 户数 28万, 人口 94万, 兵 10.2万吴 : 户数 52.3万, 人口230万, 兵 23万这一研究成果,是目前主流认识,教科书一般采用这个说法。

 1/4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权倾  三国  官网  阵容  配合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