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传檄给后方前屯守将赵率教、山海守将杨麒说:如有我处将士逃到你处,可将其斩杀。高第上任后,认为关外必将不保,力主将辽锦守军撤回关内。遗憾的是:明将金启倧却因为点火炮时引燃火药而被烧死。崇祯二年(1629年),驻守宁远、锦州的部分士兵因为军饷之事而哗变,袁崇焕用计将其平定。

袁崇焕是个怎样的人?

袁崇焕是个怎样的人

袁崇焕(1584—1630年),字元素,号自如,祖籍广东东莞,出生于广西布政使司梧州府藤县北门街。(一说袁崇焕出生于广东东莞,年十四随祖袁世祥,父袁子鹏迁至广西藤县)。明末著名抗清名将,爱国将领。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袁崇焕35岁时考中进士,被任命为福建邵武知县。袁崇焕在任时喜欢与人谈论兵法,遇见退伍的老兵时,经常与他们讨论边塞上的事情,所以对边塞的状况有一定的了解,袁崇焕认为自己有镇守边关的才能。

天启二年(1622年),遵照朝廷规定,袁崇焕必须前往京城觐见明熹宗朱由校,接受朝廷的考核。他利用在京到边塞调研的时机,进一步了解边防实际情况,回来后上书汇报考察的建议策论。当时,后金努尔哈赤先后攻取了明东北领地抚顺、清河、开原、铁岭、辽阳、广宁等地。大明总兵官先后就有14人阵亡。一时间,京城内外谈努尔哈赤色变,没有人愿意与之对敌。

御史侯恂认为袁崇焕的策论不仅符合明朝用兵实际,而且又见袁崇焕敢赴生死。便向朝廷举荐、希望破格提拔他在兵部任职。袁崇焕于是被拔擢为兵部职方清吏司主管。不久后,广宁(今河北昌黎)被后金军攻陷,明军溃散。朝廷商议派人镇守山海关。袁崇焕听说后,随即一个人乔装前往关外观察地形、了解情况。回朝之后,袁崇焕上书称:“只要能给我足够的兵马钱粮,我可以镇守山海关”。

朝中大臣见他说的有理有据有措施,夸赞袁崇焕的才能,建议朝廷任命袁崇焕为兵备佥事、山海关监军,督领关内外明军兵事物。朝廷同意拨给袁崇焕帑银(tǎng,府库的银子)20万,让他自己去招兵买马。袁崇焕临行前专门探望东北革职待勘(审查)的熊廷弼,熊廷弼问:“你打算用什么办法去镇守辽东呢”?袁崇焕回答:“在稳固防守的情况下与之交战”!熊廷弼点头称是。

当时,关外大都被后金和哈喇慎占据,所以袁崇焕到任后,只能驻守于关内。没多久,哈剌慎各部归顺,东北经略王在晋命令袁崇焕移军迁移、驻扎在中前所(今辽宁绥中前所),以利监督参将周守廉、游击将军左辅的军队,便于管理前屯卫所的事务。益于安置辽东百姓流亡和失业者。袁崇焕接到命令,即带数名随从动身,从虎狼经常出没的丛林荒野连夜赶路,天明就赶到了绥中,将士得知后都赞叹他们的胆量。

天启二年(1622年)四月,王在晋抗(后)金兵败,士兵擅自溃逃的很多,袁崇焕赶到后,亲手斩杀数人方才止住溃败。王在晋决定在八里铺修筑城墙,袁崇焕认为劳民伤财、不是御敌的上好策略,便报请朝廷首辅大臣叶向高酌定。叶向高偏向袁崇焕的意见,让大学士孙承宗巡行边塞时按具体情况处置。当时,辽东十三山(辽宁锦州凌海东)有10多万百姓被困,袁崇焕向王在晋请求带兵解救,王在晋以军队新败、士气沮丧为由拒绝。

正好大学士孙承宗巡行边塞路过此地,袁崇焕又向孙承宗请示:“在宁远驻扎五千兵力,以壮十三山的声势,然后派遣将领带兵去救援十三山”。又说:“宁远距十三山不过两百里,我军可以轻易占据锦州,就算我们占据不了锦州,还可以再退回宁远,为什么要放弃十万难民而不救援呢”?孙承宗为袁崇焕的谏言所感动,亲自与蓟辽总督王象乾商议。

王象乾也认为袁崇焕的建议很好,只是觉得驻扎关上的军队刚刚打了败仗,士气不足;还不如让王在晋驻守在山海关的3千人马前往宁远解救百姓。但王在晋在救援不敢深入和久留,十万难民只救回六千人。孙承宗对此非常生气。王在晋又重提修筑城墙墙的建议,遭到孙承宗驳斥。孙承宗召集众文武防务会议。主张驻守觉华,袁崇焕主张驻守宁远;王在晋、张应吾、邢慎言等反对袁崇焕的意见,却提不出什么新的建议。

孙承宗则决定采用袁崇焕的主张。这年八月,朝廷命孙承宗督师辽东,孙承宗在东北期间,亲自镇守山海关,对袁崇焕更加倚重,袁崇焕不负所望,安抚军民,整备边防,立下不少功劳。天启三年(1623年)春,孙承宗命袁崇焕、满桂去哈喇慎(今蒙古哈喇和林)安抚各部,令其移出八里铺,收复270余里土地。袁崇焕回到宁远(今辽宁葫芦岛兴城),发现祖大寿奉孙承宗之命修筑的城墙不合要求,于是袁崇焕重新制定标准拆除重筑,并命祖大寿、参将高见、贺谦督工施工。

 1/4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攻城掠地  SLG  App  关入  牢房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