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他的总结:1936年12月,林彪曾讲过一次怎样当好师长。可以说这是他对自己红军时期作战指挥的一个小结,共有九条:第一条,要勤快。他说不勤快的人办不好事,更不能当指挥员,凡是自己能亲手干的事,一定要亲自过目,亲自动手,他说指挥员切忌懒。因为懒会带来危险,会带来失败。第二条,要摸清上级意图。林彪说,这个摸清上级意图,和我们想的不一样。

他的意思是你只有真正摸清上级的意图,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是说叫你摸清上级的意图,你就只按照上级的意图办。他说你只有真正摸清上级的意图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打破框框,才能有大用,才能决心强,决心狠,敢于彻底胜利。第三条,要调查研究,对敌情、地形、部队要做到心中有数,他讲要天天琢磨不能间断。

第四条,他说要有一个活地图,指挥员和参谋人员必须熟记地图,要经常地读地图,最好的办法是把地图挂起来,搬个凳子坐下来对着地图看。从大的方向到活动地区,从地形全貌到某一个地段、地形特点,从粗读到细读,最后用红、蓝铅笔把主要山脉、河流、城镇、村庄全部标下来,边标边画,边画边记。他说把战场的情景、地形的情况和敌我双方的兵力部署都装到脑子里去,离开地图也能指挥作战。

第五条,要把各方面的问题都想够想透,就是每一次战役战斗组织要让大家提出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要让大家来找答案,而且从最坏的、最严重的情况方面来找答案。这样打起仗来才不会犯大错。第六条,要及时下决心。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下决心打呢?林彪讲不打无准备之仗,但是任何一次战斗都不可能完全具备各种条件。一旦有70%左右的把握就是很不错的机会了,就要坚决地打,放手地打。

以主观努力来创造条件,化冒险性为创造性,取得胜利。第七条,要有一个很好的、很团结的班子。领导班子思想一致,行动才能协调合拍;如果领导班子不好,人多不但无用,反而有害。第八条,要有一个很好的战斗作风,有好的战斗作风的部队才能打好仗、打胜仗。好的战斗作风首先是不叫苦,抢着担负最艰巨的任务,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猛打猛冲。

疫情期间异地,有什么可以跟男朋友一起玩的双人游戏吗?

现在网络发达,游戏甚多,个人不太玩游戏,只谈一下双人游戏背后的本质。双人游戏背后需要的默契配合,在玩游戏中最主要感受对方的心,放下自己思想,学会成就对方,培养自己的慈悲心,同理心,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游戏规则背后的意义。双人游戏背后还有就是同频才能共振,游戏不是为了消磨时光,而是让两个人的兴趣爱好,频率越来越靠近,从游戏层面上升到精神灵性层面的同频。

为什么在三国中,三国前期的武将武艺比三国后期的更强?

喜欢读三国的朋友能够发现一个令人不解的现象:在三分前期(汉末乱世至三足鼎立),猛将多现,英雄叠出,而到了后期(魏蜀吴建立至三分归一),能征善战的猛将如凤毛麟角,昙花一现。比如说张郃,在前半部分平平无奇,根本就排不上号,不要说吕布、蜀汉五虎、典韦、许禇了,就张郃的武力值,即便在曹魏军中,连庞德、徐晃、夏侯惇这几关他都过不了。

袁绍麾下“河北四庭柱”中,若论打斗能力,张郃是最弱的一个。尽管如此,到了三国后期,张郃居然成为了天下第一猛将,所向无敌了。再如文鸯,在三分后期夜踹司马营,无人敢当,枪挑鞭打,杀敌无数,可谓当时的第一勇士。但他六十合战邓艾未见上风,哪有当年关云长万马军中取上将首级的威风,张翼德独断当阳桥无人敢战的霸气,赵子龙大闹长坂坡斩将夺旗的风采?毫无疑问,后三国比起前三分来,战将们的武力值有个非常明显的下降,降了一个档次不止。

何止是武将,就以谋士来论,智略水平都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比如说司马懿,若放到前期,曹操的谋士的谋士都能收拾得他服服贴贴。以司马懿的智计,他敢和郭嘉、贾诩、荀彧、程昱、陈登这些大阴谋家对抗?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一种现象呢?分析这个问题肯定与时代的变迁有很大的关系。《三国演义》开篇就有这么一句话:“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很明显,这句话就体现了两个不同的时代:合久必分――统一走向分裂,治趋向于乱;分久必合――分裂走向统一,乱重归于治。这是两个在本质上完全相反的时代。统一走向分裂,社会秩陷入混乱,对于普通人来说是危境,但对于身怀绝技的豪杰之士来说,也是千载难逢的机遇,于是政坛上群雄并起,沙场上猛将叠出。虽然大家都有机遇,但成功毕竟只属于能力更强的少数人,这就产生了激烈的竞争,在激烈的竞争中,有些人倒下了,有些人被淘汰了,有的是因为能力不够强,有的是因为反应不够敏捷,有的是因为应对不够妥当,有的甚至仅仅是因为运气不够好。

 4/5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3366  有多缺  百战  三国  县城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