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此,刘备卧龙凤雏都得到。虽有卧龙凤雏,刘备却始终没有得到天下。虽然庞统没说,但我相信无论是卧龙是凤雏都得这样。《三国演义》原话是出现在第三十五回“选得南漳逢隐沦,单福新野遇隐主”,水镜先生对刘备说的原话“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而指明卧龙凤雏到底是谁,则出现在第三十六回,徐庶走之前向刘备推荐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

关羽怎么死的?

丝语观点:关羽是败走麦城,西逃璋乡时遭擒被东吴马忠所杀关羽当年陷腹背受敌、进退两难的困境,最后败走麦城西逃璋乡时被东吴马忠擒获斩杀,可以说既有战场瞬息万变的“现实”原因,也有其个人性格的因素,我们应该从历史的角度进行客观、准确看待和分析。一、战场瞬息万变的“现实”原因。一场战争的胜负走向取决于天时、地利与人和,关羽攻打曹仁之时,既不占天时,也没有地利,甚至已经丧失最根本的人和,所以失败已经注定。

1)、不占天时。当年孙权曾经派使者为其儿子向关羽女儿求婚,遭到关羽辱骂而怒,转与曹操结盟攻打蜀汉,关羽攻打曹仁,天时已经不占。2)、失地利。孙权当时已与曹操结盟西征关羽,并派陆逊攻占夷陵、秭归(今湖北秭归),切断了关羽入川退路,关羽已经深陷进退两难的境地,地利已失。3)、无人和。被围困的关羽曾向驻扎上庸的蜀将刘封、孟达求援,遭到拒绝,没有了人和、进退失据的关羽不得不西走麦城(今湖北当阳东南),在率少数骑兵从麦城突围,西逃璋乡(当阳县东北)时,其部下皆降于孙权,自己和儿子关平也被擒。

二、个人性格因素。可以说关羽是我国自三国以来,忠、义、勇的典型代表,正是其自视甚高的武艺和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情深,使得他慢慢形成了一种轻视他人及部下高高在上,甚至“刚愎自用”的个人性格及情结。所有的这一切都与关羽败走麦城遭到围困向驻扎上庸的蜀将刘封、孟达求援被拒绝;江陵的南郡太守麋芳,驻公安的将军士仁因曾经遭到关羽轻视,不能够全力供应军需物资和及时救援,最后兵败身亡有莫大的关联。

如何评价诸葛亮?主要有哪些功绩?

坊间常说“三个臭皮匠 ,胜过诸葛亮”,仔细琢磨应该有两层意思:一方面说明人们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不以为然,另一方面说明集体的智慧大。就这两点说明千百年来人们对诸葛亮的才能并非都是完全认可的。最主要的是诸葛亮在三国几十年众多竞争者中最终是个失败者,他一身虽然隆中献策,说服东吴孙刘联盟,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空城计,七擒孟获等等妙计一连串,但是六出祁山,九伐中原(包括姜维)直至病死五丈原,最终也未能实现刘备一统天下,恢复汉室江山的宏图伟业,而且在其死后29年蜀国就亡国了。

蜀国亡国他应该是主要责任人。 诸葛亮确实是中国古代大神级人物,其绝顶聪明,军事才能卓越超群,但是再聪明的人也会有失误和弱点。总结其失败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隆中献策就是失误开始,荆州,益州千里之遥先二分兵力,后又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怎能不败。毛泽东屡试不败的战绩就是集中优势兵力,寻找战机,各个歼灭。

特别强调集中用兵的重要性,这是弱势一方取胜的王道。两地分兵的做法让本来就弱势的刘备军团更加失去兵力上的优势。“隆中对”实施的结果便是,关羽所镇守的荆州被孙权军团偷袭得手,而且关羽也命丧孙权手中。可以说,蜀汉衰亡的祸根在于“隆中对”。其次、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督军马谡违背诸葛亮的节度,举动失宜,结果被司马懿所破,导致街亭这一重要关口沦陷敌军之手。

诸葛亮不得不败退汉中,事后害演出一幕“挥泪斩马谡”的悲剧。历代评书、戏剧在表现“失街亭”事件时,把重点放在马谡如何不听劝阻,刚愎自用,甚至有人搬出刘备当年留下话说马谡不堪大用,以及诸葛亮如何执法严明之上,其实,街亭如此重要的战略要地,关系到整个战役的成败,如此重大的任务怎能交给一个没有实际作战经验的人去执行?而且即使派人去防守街亭,也应该不断派军去增援,假如街亭危急,甚至诸葛亮本人也应该前去亲自指挥,与敌军展开大决战。

 1/3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卧龙  藏宝阁  偶遇  地摊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