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诸葛亮一个重大军事谋划的失误。 再就是,诸葛亮一生谨慎,事必躬亲,事事都要亲力亲为,虽然各种事务都被处理的井井有条,但是无意中造成了不利的影响,诸葛亮不肯放权,不相信部下,部下得不到锻炼的机会,还会形成事事对其依赖性,等待他的决定,甚至有意打压异己。如李严,魏延等。军事上不敢用奇兵,又不敢冒险,魏延献子午谷奇谋明明是好计却就是不用。

这是典型的太过谨慎的表现。事必躬亲恐怕是他54岁就得病而死的重要原因之一,后来落下一个“鞠躬尽瘁”的美名。但是这样缺乏对人才的培养,尤其是没有培养出理想接班人,尤其是青年人才的培养方面极其不足。以至于诸葛亮死后,朝中仅剩蒋琬、费祎等寥寥几人有能力继承丞相位,但这几人都是一大把年纪了,当宰相也当不了多少年,蜀中内政不稳的问题凸显出来了;再者,武将方面,曾经的“五虎上将”早就不复存在了,能征善战的武将亡得亡、病得病、反得反,就剩下姜维一个人苦苦支撑,所谓“蜀中无大将 ,廖化作先锋”,如果诸葛亮能够为蜀汉提早储备一批人才,提早着手培养自己的继承人,历史可能就不是这么回事了!最后,眼看自己时间不多,匡扶汉室无望,蜀汉后继无人。

又愧对先帝之托,心中愁绪也是压死诸葛亮的之后一根稻草! 反观其对手司马懿虽然名声没有其响亮,甚至不好,是个善于隐藏,精于算计的阴谋家,但最终司马懿遏制了诸葛亮的一次又一次的进攻,还耗死了诸葛亮。蒙过了曹操,骗过了曹爽,其子“司马昭之心 路人皆知”得其遗传,但终究司马懿是最后胜利者,赚得了曹魏的江山,三国一统归大晋。

比较二人的不同在于,诸葛亮的成功在于过程洒脱结果的无奈,司马懿的成功在于过程的无奈结果的满足。诸葛亮是战术家,司马懿是战略家。 世间对诸葛亮的评价受罗贯中《三国演义》褒刘贬曹的影响,神话了诸葛亮,应该说“三个臭皮匠 胜过诸葛亮”的评价比较客观。集体的力量大,注意多,但诸葛亮太注重发挥个人智慧,不注意打造团队,培养后备军。

山东诸葛家谱如何记载诸葛亮躬耕南阳?

提问者使出了卧龙岗的绝招“偷梁换柱”加“乾坤大挪移”!即把东汉指南阳郡的“南阳”移植到后世的“南阳县”“南阳府”和“南阳市”身上,甚至直接等同于“卧龙岗”!这种不敢面对史实的行为表现出的是没有底气的心虚!回到这个问题,实际上山东诸葛家谱无一字提及“卧龙岗”,反而都证明,诸葛亮《出师表》中“躬耕于南阳”是指南阳郡,而不是后世改名为南阳县的宛城。

如《诸葛武侯集》注引《诸葛氏谱》称:“亮为弟均,取南阳林氏女为妇,期年,生子名望。”这里的“南阳林氏”是“郡望”,即指南阳郡的望族林氏。古代表示哪里人,都是“郡 人名”或“郡 县 人名”,从来没有“县 人名”的。卧龙岗在这里把“南阳郡”林氏偷换成“南阳县”林氏,真是无知者无畏!又如:山东临沂访坞村的《诸葛氏祖碑文》》载:“我葛氏家琅琊,迁于南阳,食禄为诸,以官为姓。

”《琅琊郡全裔堂诸葛氏宗谱》称:“亮生于琅琊,迁居南阳,官于西蜀。”该宗谱还:“诸葛亮次孙诸葛京次子(诸葛)冲携眷复归故里,又还琅琊。 这里南阳还是指南阳郡。为什么?因为“琅琊”是郡啊!这是简单的排比句式。“生于琅琊”是指东汉南阳郡,“官于西蜀”是指蜀郡,前后都是指郡一级地名,怎么到了“迁居南阳”就变成了南阳县了?可见这里的南阳和琅琊、西蜀一样都是指“郡”,即“南阳郡”。

从而可证明诸葛亮“躬耕于南阳”是指“南阳郡”无疑!以上山东诸葛亮家谱的“南阳”和诸葛亮《出师表》“躬耕于南阳”一样都是指东汉“南阳郡”,都没有提及具体的地点,更没有提及卧龙岗,根本不能成为南阳市卧龙岗的证据!卧龙岗把所有的与躬耕有关的“南阳”都豪无根据的偷换成南阳县,这种伎俩证明了其来路不正,没有堂堂正正的史料依据!更何况没有任何诸葛亮家谱提到卧龙岗!反倒是南阳邓县隆中即今襄阳隆中却被诸葛亮后裔认可!浙江省金华市兰溪市有个著名的“诸葛八卦村”,是诸葛亮后裔中的一支在宋代迁徙定居于此。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卧龙  藏宝阁  偶遇  地摊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