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简单的推演一下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通过与马谡的深入交流,诸葛亮认为刘备对马谡的看法是误会或者是错误的。四项羽和自己手下的将领们行动一致,作壁上观的诸侯们也适时的加入了战团。马谡做出的部署,立刻遭到了王平的抵制,这种情况怎么能够取胜?马谡只是一介书生,在这点上来说,就是不懂如何带兵。

诸葛亮为什么不派姜维赵云去街亭而派马谡去了?

这个问题很好回答,因为诸葛亮认为只有马谡更合适。其实,题主真实的意图,也是许多人的疑问,无非是几个意思:第一,姜维、赵云比马谡本事大,如果诸葛亮派遣他们去可能就不会丢失街亭。第二,刘备临终明确交代,“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为何诸葛亮还委以重任呢?第三,究竟诸葛亮为啥就信任马谡,而不听刘备之言呢?马谡(190年-228年),字幼常,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侍中马良之弟 ,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将领。

初以荆州从事身份跟随刘备入蜀,历任绵竹县令、成都县令、越嶲太守。根本而言,诸葛亮相信马谡,也就是相信自己的判断而不相信刘备的忠告。这也有几方面的原因:第一,诸葛亮自己能力很强,也很能干。但在识人、用人方面,比刘备差了一截。第二,诸葛亮并不认为自己在识人、用人方面比刘备差。第三,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对他很佩服,很信任,自然就很器重。

诸葛亮认为刘备看事未必就正确,因为都认为夷陵之战不该发动,但刘备却一意孤行,最终导致失败,这就说明刘备并不完全正确,特别是在事关国运的决策时,却毫无理性,犯下致命的错误。这不能令诸葛亮信服,也就不可能把刘备的话当真。通过与马谡的深入交流,诸葛亮认为刘备对马谡的看法是误会或者是错误的。诸葛亮南征,马谡建议诸葛亮以攻心为上,诸葛亮认为是高瞻远瞩。

马谡此计也的确是很高明,足见马谡并非纸上谈兵。马谡失街亭,责任并不完全在马谡,就当时的情形,换了谁都守不住,姜维、赵云是一样。这是诸葛亮部署的错误,不是马谡无能,也不是刘备看人就很准。既然街亭是北伐必守之地,为何以后北伐,诸葛亮咋就不派人去坚守了呢?斩马谡是因为马谡违背了诸葛亮的节度,具体而言,就是没有按照诸葛亮的要求去守,这是个大问题。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但前提是要打胜仗。既不遵从节度,又打了败仗,不斩首就没法交代了。马谡败了,并不说明换了别人就守得住街亭;并不说明诸葛亮派遣马谡是错误的;并不说明刘备的预言就是正确的。因为诸葛亮安排守街亭本身就是个死结,是不可能也没有人能够完成的任务。只不过谁去谁倒霉,结果是马谡倒霉,而且演义描写的是马谡抢着去而且认为是小小的街亭,守住它简单的很。

这不过是小说为了艺术效果有意为之。但史料没有具体记载,马谡是如何接受这一任务的。恐怕是都以为守不住,没人愿意去。马谡是诸葛亮的高徒,别人不去,诸葛亮就对马谡说:“就委屈你马谡去吧,我再派王平、高翔、魏延去协助,这总可以吧。”结果,马谡还是败了。诸葛亮没办法,就挥泪把他杀了,说:“你替我背着这个锅吧,我会照顾好你的老婆孩子的,放心去吧。

”根本而言,诸葛亮是人不是神。即便是神,也有打盹的时候。诸葛亮咋就不能犯错误呢?只要改正了错误,还是好同志,以后北伐不也很有成绩吗?诸葛亮不也成为了“千古一相”?因此,当时的情况,很可能是诸葛亮也不清楚谁能守得住,他当时就认为只要马谡最合适。这就是诸葛亮不派遣姜维、赵云去守街亭的根本原因。马谡已经替诸葛亮背着这个锅很久了,现在有必要让他放下,稍微歇一歇了。

马谡如果按照诸葛亮部署扎营,真的就能守住街亭吗?

马谡大意失街亭的故事,得益于《三国演义》以及经典京剧“失空斩”唱段,可谓家喻户晓。然而细读史料,发现很多细节真的详叙起来,尚有余味。首先我认为肯定能守得住。因为街亭失守才有后来的空城计,诸葛亮再笨也不回置自己于险境。其二,诸葛设想在街亭关门,然后主力迅速吞食街亭以西的部分后,驰援街亭。这个方针合理性地建立在主力吞食速度和街亭抵抗时间,只要十日!!!诸葛回军,战略目标就达成了。

诸葛亮为什么让马谡守街亭?第一 马谡作为心腹,又有一定的军事才能,可以培养也值得培养;何况诸葛亮待马谡如亲子。最后,第一次出征都以练兵为主,培养新人本来就是目的。第二 孔明成为荆襄派首领,除了自己本事外,与当时荆襄大族马氏、邓氏、向家等的扶持有关,当然要投桃报李,培养一下马谡。第三 马谡在诸葛亮身边多年,熟读兵书,多次参与谋划,这点让诸葛亮放心,而且这次任务难度不大,守住十日,马谡这次北伐马谡首功,有了军功日后提拔他别人无话可说,而且有王平辅助,街亭不能说固若金汤,起码守十日不成问题。

 1/2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攻城掠地  马谡关  马谡  击败  不行  
下一篇